早年國內的野生動物監測技術尚不發達,但自2014年起,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所長、副教授翁國精在林務局委託下,進行防治鼬獾狂犬病的疫情監測後,漸漸衍生全國長期的野生動物監測調查。

除了原本的183個分布全國各山林的監測點外,2019年起在10個保護區也設60個監測採樣點,2020年起也對大型哺乳類加設了54個監測點,目前合計有297個監測點。

翁國精監測團隊的報告指出,從監測影像,看不出物種數量增加多少,但可從物種出現種類、頻率、數量,看出各物種有增加或減少的趨勢,團隊以約各監測點的1千小時,來研判其「相對豐度」。

其中,像水鹿、山羌、野山羊、食蟹獴、黃喉貂、黑熊等物種的相對豐度都明顯增加;台灣獮猴、黃喉貂、山羌、水鹿4物種的增加程度最大。鼬獾、石虎則有降低趨勢。

梅花鹿群在墾丁野外奔馳。墾管處提供
梅花鹿群在墾丁野外奔馳。墾管處提供
台灣獮猴在監測中數量豐度明顯增加。墾管處提供
台灣獮猴在監測中數量豐度明顯增加。墾管處提供

報告另指出,人類的狩獵活動,從目前監測數據來看,對動物的豐度變化尚無負面影響。

不過,野外動物與流浪犬、貓有共域生活情形,其中,流浪犬對石虎造成生存壓力。流浪犬、貓則都與穿山甲生存壓力有顯著負相關,但目前穿山甲的野外監測量還無明顯變化。

林務局屏東林管處育樂課長陳至瑩指出,目前最常被監測點拍到的野外物種,以白鼻心、山羌、鼬獾這3樣最頻繁;被拍到最少的是台灣黑熊、石虎這2種,黑熊多在深山中活動,不易被發現。

陳至瑩憂心的表示,從林務單位委託屏科大的動物長期野外監測數據,可發現近年拍到石虎的監測點中,發現流浪狗群也常與石虎生活區域重疊,且也發現過不少石虎疑被流浪狗咬死的案例,顯然除了人類關心車輛對石虎路殺問題外,流浪狗可能是石虎生活環境中一大壓力。雖然屏東地區沒石虎,但這現象也可適用到屏東淺山地區的穿山甲,都受野狗威脅。

從監測的相對豐度研判,台灣黑熊數量有增加。屏科大野保所提供
從監測的相對豐度研判,台灣黑熊數量有增加。屏科大野保所提供
野生物種中,石虎及穿山甲與流浪犬、貓共域區大,造成其生存壓力之一。屏科大野保所提供
野生物種中,石虎及穿山甲與流浪犬、貓共域區大,造成其生存壓力之一。屏科大野保所提供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統計,縣內這幾年捕蜂捉蛇通報,疫情前的2020年全年捉蛇1399隻、捕蜂巢1335巢;去年是蛇2100隻、蜂1682巢;今年迄8月底蛇已1993隻、蜂1884巢,可說是明顯增加。

農業處分析可能原因近年無颱風,天氣持續高溫,疫情減少人為擾動等因素,致捕獲數量增加。

長年在國境之南推動生態保育的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副處長許書國說,墾丁服務數年來,他都只在監測影像上看過食蟹,沒想到疫情這兩年,他已在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不經意看到3次食蟹獴去寄居蟹殼換殼處覓食。

另外,龍磐草原的梅花鹿群增多,甚至有時會被遊客撞擊、出現近墾丁大街等社區旁身影等,墾丁的生態真的有變豐富了。

食蟹獴。屏科大野保所提供
食蟹獴。屏科大野保所提供
山羌。屏科大野保所提供
山羌。屏科大野保所提供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收容中心主任陳添喜表示,疫情後,人類少活動,相對減少了野外捕獵對野生動物的壓力,像山羌、水鹿等物種數量可能更多了。

他認為整個野外生態界物種未明顯大繁殖,相對是人類活動少了,動物的野性更敢接近人類的生活領域,造成易被人類發現以前不曾出現的物種更逼近人類社區旁,誤以為物種數量變多了。至於有沒有確實變多?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調查,才能如此說。

水鹿。屏科大野保所提供
水鹿。屏科大野保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