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材料工程學系教授周卓煇與清大藝術學院副院長蕭銘芚、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梁莉苓合作,運用燭光OLED打造一系列「燭光藝術」,今天(31日)起在南大校區創作實驗空間展出。

周卓煇表示,OLED燭光特性是不會熱、不會燙,最重要是為無藍害的光源,藉由結合藝術作品,讓好光能提升為藝術創作元素之一,讓人沈浸在美麗、舒適的光源視界裡。而他研發的燭光OLED與藝設系合作打造「燭光藝術」,此照明不僅能保護眼睛,更到了心靈層次、豐富生命思維。

清華大學材料工程學系與藝術與設計學系攜手舉辦「跨域2-與燭光的藝術對話」展覽。黃羿馨攝
清華大學材料工程學系與藝術與設計學系攜手舉辦「跨域2-與燭光的藝術對話」展覽。黃羿馨攝
周卓煇表示,OLED燭光特性是不會熱、不會燙,最重要是為無藍害的光源。黃羿馨攝
周卓煇表示,OLED燭光特性是不會熱、不會燙,最重要是為無藍害的光源。黃羿馨攝

梁莉苓表示,她創作的裝置藝術《希望之光》以燈箱的形式,懸掛在展場深處,取用燭光形象作為主要符號,藉色彩厚薄間的控制,表現散發光芒的燭光,在昏暗中帶來溫暖的希望導引意象;《遠行》則利用撿拾的漂流木為媒材,取其經長時間於河中漂流、毀損之意象,表達因天災或人禍而流離失所的人或心靈狀態,安置在底部的燭光,則給予溫暖的護佑。

「跨域2-與燭光的藝術對話」展期即日起至11月11日止。黃羿馨攝
「跨域2-與燭光的藝術對話」展期即日起至11月11日止。黃羿馨攝

梁莉苓說,至於《逐光行:致 2022》是此次跨域之進階合作,主要以三件融入燭光光照的創作,組合成一件空間裝置作品,其中將「燭光」令人感到安心的溫暖特質,視為帶來希望的引導力量,最終期許作品能為世人帶來祝福。

蕭銘芚則說,他的作品《追根究底》乃有感於植物之所以能夠持續地生長,並屹立不搖於地面,是由於在看不到的地表之下有著吸收養分與水分並且牢牢地抓住土壤的「根」,因而以根為主體,將之攀附在球形的容器之上,突顯根的功能及對植物的重要性。

蕭銘芚表示,該作品透過玻璃的徒手吹製及燈炬作業成形並加以噴砂霧化處理,呈現玻璃材質的色彩及光影效果,作品雖然缺少枝幹,但透過「根」的聯想,希望可以傳達植物的生命力,並隱喻除了凡事力求紮根之外,強調學習與研究的精神。

清大材料系教授周卓煇與藝術學院副院長蕭銘芚、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梁莉苓合作,運用燭光OLED,結合藝術創造,打造「燭光藝術」。黃羿馨攝
清大材料系教授周卓煇與藝術學院副院長蕭銘芚、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梁莉苓合作,運用燭光OLED,結合藝術創造,打造「燭光藝術」。黃羿馨攝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

壹蘋娛樂粉專

壹蘋新聞網粉專

壹蘋 LINE 好友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基隆豪雨不斷造成2處土石流 市府緊急調派機具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