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指出,多位知情人士(包括政府官員)透露,台灣過去幾年向紐西蘭、澳洲、日本、加拿大等國提出簽署貿易協定或特定產業合作架構的建議,並試圖與東南亞四大經濟體洽談經貿與投資協議。但其中兩名消息人士坦言,「幾乎所有國家的回應都相當冷淡」。
文中提到,加拿大早在今年4月選舉前即完成與台灣的貿易談判,但卡尼(Mark Carney)政府遲遲不願推進簽署程序。對此,加拿大外交部回應稱,「基於一個中國政策,加拿大與台灣維持非官方但重要的經濟與民間往來」。
相較之下,英國則已與台灣簽署多項協議,包括2023年的里程碑式貿易協定,以及在投資、數位貿易、能源與淨零排放等領域的合作。菲律賓亦被視為少數例外之一,因南海爭議導致與北京關係緊張,被認為較願意與台灣接觸。雖然雙方尚未展開正式的貿易協議談判,但前景「有理由樂觀」。
從歷史上看,台灣往往透過美國主導的倡議或多邊體系中的支持推動國際參與。前駐歐盟大使李淳指出,隨著中國強化「外交封鎖」,台灣在推動貿易協議時面臨更大挑戰,因為「與台灣簽署協議被視為一種主權行為」。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及台灣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研究員易大為也表示,華府近來傾向聚焦雙邊關係、淡化集體領導,導致各國更加謹慎。「這意味著,即使是日本、韓國與澳洲等美國盟友,也因高度依賴對中貿易而不願冒犯北京。」他指出,類似情況也出現在美國限制AI晶片出口的政策上,「許多盟友猶豫不決,擔心經濟反彈與中國報復。」
儘管如此,易大為仍持樂觀看法。他認為,隨著台灣半導體企業在美國、歐洲與日本擴大布局,以及無人機零件產業在中東歐取得進展,與台灣建立貿易與投資協議的需求將自然上升,這可能為後續談判帶來新動能。

荷蘭政府罕見介入中資晶片商安世半導體 稱涉歐洲經濟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