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lert 報導,這項由史丹佛大學化學家領導、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提出一個具體實驗證據,說明多年來各地民間傳說中出現在沼澤、森林甚至墳地上空的漂浮鬼火,可能並非完全超自然。
長久以來,這類「漂浮火焰」常被解釋為亡靈、迷路的魂燈或其他超自然現象,比較務實的說法則提出沼澤氣體自燃(例如甲烷)可能造成火光,但單靠沼澤氣體自發點燃在理論上缺乏清楚的觸發機制。
史丹佛團隊提出:在氣體遇到液體的電場環境中,可能會形成「微型閃電(microlightning)」。這些極短暫的閃電,能在帶不同電荷的微小氣泡間跳躍,進而點燃甲烷等可燃氣體,從而產生肉眼可見的俗稱鬼火。
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將空氣與甲烷分別導入水中以製造微小氣泡,並以高速攝影機觀察氣泡間的放電現象。觀察結果顯示,實驗過程中清楚捕捉到數次閃光,單次閃光持續時間短於 1 毫秒。
即便導入空氣氣泡時也能看到閃光,但當系統含有甲烷時,微型閃電出現的頻率與強度更高。
研究指出:「甲烷微小氣泡之間的微型閃電,提供了一種在環境條件下誘發甲烷氧化的自然點火機制」,「這種機制支持了長期被懷疑的觀點——電化介面與自發性‘冷火焰’之間存在聯結,並為鬼火等現象提供了具物理基礎的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