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AST報導,近年來,外國人在日本(特別是以北海道為中心)購買土地的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尤其是俱知安町,一間由中國籍人士擔任代表的公司,未經許可砍伐森林的事件,使社會上的不安情緒迅速擴散。
甚至在當時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候選人茂木敏充也曾提及「這已成為重大的不安和地區擔憂」,進一步提高了公眾對此議題的關注度。
在日本,無論是外國人個人還是法人,都可以購買土地,這在國際上是相對少見的制度。
例如,菲律賓禁止外國人擁有土地;美國雖然原則上自由,但涉及國家安全的事項必須通過「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嚴格審查。
日本雖然也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導入了部分限制,在 2022 年施行的《重要土地等調查法》中,針對自衛隊基地、核電廠、機場周邊及國境離島等地區,政府可以要求包含外國人在內的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履行調查與報告義務。然而,這項法律並非針對土地取得行為本身進行審查的機制。
今年 4 月參議院外交國防委員會上,國民民主黨的幹事長榛葉賀津也指出,除了度假區之外,「機場、水壩周邊、水源地、溫泉區的礦泉地也被購買」,引發了人們對資源保障、基地及通信基礎設施影響等安全上的擔憂。
儘管外國人購地曾被期待帶來活化閒置土地、增加稅收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好處,但實際情況似乎並不樂觀。
今年5 月,一家在北海道二世谷從事度假村開發的中國企業宣告破產,原本期待透過投機性資金流入來活化地區經濟,但破產使前景變得不明朗。加上外國人不當行為的報導層出不窮,這些事件都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土地購買的憂慮。
實際上,根據《產經新聞社》與《FNN》民調顯示,高達 77.2% 的受訪者認為「應該管制」外國人取得不動產,而認為「不應該管制」的僅有 17.0%,顯示出社會輿論的嚴峻立場。
鑒於此,自民黨政務調查會設立了「關於實現與外國人有序共存社會特命委員會」,向首相石破茂提交了第一份建議書。建議書中除了要求應對不遵守規定的外國人外,更重要的是要求確保土地取得和制度利用的透明性。
石破首相於 本月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時,強調要建立「不容許歧視或排外主義、健全且強韌的民主主義」。他藉此表明,不會被情緒化的排斥言論所左右,而是希望透過基於事實與制度的冷靜討論,達成「安心」與「活力」並存的目標。
未來,自民黨內部將摸索何種具體解決方案,值得持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