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lert報導,發表於《Cell Reports Medicine》的研究指出,排便頻率對生理和長期健康有顯著影響,每天排便一到兩次與最佳健康結果相關。
先前的研究顯示,便秘與腹瀉分別與較高的感染風險和神經退化疾病風險有關。然而,由於這些發現多數基於病患的觀察,因此尚不清楚不規律的排便是疾病的原因還是結果。
系統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吉彭思(Sean Gibbons)表示,「希望這項研究能讓臨床醫生更加重視管理排便頻率的重要性」他解釋道,醫生往往只是將不規律的排便視為一種「麻煩事」。
吉彭思與其團隊收集了1,400多位健康成年志願者的臨床、生活方式及生物數據,包括血液檢測、腸道微生物組、基因等,所有參與者均無活躍疾病的跡象。
參與者自述的排便頻率被分為四組:便秘(一周一到兩次排便)、低正常值(一周三到六次)、高正常值(每天一到三次)以及腹瀉。
當糞便在腸道中停留過久時,腸道微生物會耗盡可利用的纖維,這些纖維通常會被發酵成對健康有益的短鏈脂肪酸。取而代之的是,微生物開始發酵蛋白質,產生如p-甲酚硫酸鹽和靛基硫酸鹽等毒素。
「我們發現,即便是健康但有便秘的人,血液中的這些毒素水準也有所升高」,這些毒素對腎臟造成特別大的負擔。
而在腹瀉的情況下,研究團隊發現與炎症及肝臟損傷相關的臨床化學變化。腹瀉期間,身體排出了過多的膽汁酸,而這些膽汁酸本應由肝臟回收以幫助溶解和吸收飲食中的脂肪。
研究還發現,與健康狀況良好相關的「纖維發酵型厭氧菌」在每天排便一到兩次的「最佳範圍」內表現出色,不過研究強調,仍需更多研究來更精確地界定這一最佳範圍。
在人口統計學上,年輕人、女性以及體重指數較低的人,往往排便頻率較少。吉彭思指出,這可能與男性和女性之間的荷爾蒙及神經差異有關,加上男性通常進食量較多。
「最明顯的訊號是多吃水果和蔬菜」,其他包括多喝水、規律的身體活動以及以植物為主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