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賣新聞報導,在人類和許多動物中,雌性的壽命往往比雄性長,但具體原因尚不清楚。即便壽命較短的老鼠,實際壽命也有數年,進行相關實驗需要較長時間,使得研究變得困難。

於是大阪大学的石谷太教授研究團隊,選擇壽命僅數月的非洲淡水魚,作為實驗動物。他們透過操作基因使這些魚天生無法產生生殖細胞,結果發現,雄性的壽命平均延長了13%,而雌性的壽命則縮短了7%,壽命差異幾乎消失。

詳細研究發現,無法生成精子的雄性魚,在肝臟中產生了更多與鈣和磷代謝密切相關的活性型維生素D,從而保持了肌肉再生能力和骨骼質量。

而無法生成卵子的雌性魚,其體內的女性荷爾蒙減少,血液中促進凝血的蛋白質增加,這使得血管阻塞的風險增高。

另一方面,對具有生殖細胞的魚在適量投與活性型維生素D後,雄性的壽命平均延長了21%,雌性延長了7%。

在人類中,超過100歲的長壽者,有時也會在與維生素D相關的基因中出現特徵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