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109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顯示,臺灣約有15萬人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

美國印第安納州精神科心理健康執業護理師布魯克肯普夫(Brooke Kempf)表示,人們普遍缺乏對思覺失調症的了解。可能看到某人出現幻覺,就認定這就是思覺失調症,但實際上這種疾病並非如此單純。布魯克肯普夫補充世界思覺失調症覺醒日的意義:「讓人們認識到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這一點很重要。」以下他列出5個大家對這個疾病的迷思與誤解。

迷思一為患者有暴力傾向。布魯克肯普夫說,最大和「最有害」的迷思是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很「可怕」或很「暴力」。「長期以來,人們都將行為古怪、令人困惑或令人恐懼的電視或電影角色與思覺失調症混為一談。」「然而,我們必須了解到,這些都是虛構的、戲劇化的情況。思覺失調症的診斷與我們在螢幕上看到的劇情沒有任何直接關係。」當患者服用藥物控制病症時,布魯克肯普夫指出「你可能不知道他們患有此疾病。」「很多我認識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都是善良、有愛心的人。他們更有可能成為暴力的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

迷思二為思覺失調症患者俱有多重人格。布魯克肯普夫指出,因為schizophrenia(思覺失調症原文)這個字的原意是「分裂的思想」。「但思覺失調症患者並不是人格分裂」 「當他們病發時,他們可能會顯示出不同的行為特徵,但這並不是人格分裂。」

迷思三為思覺失調症患者都是智力不佳的。布魯克肯普夫認為,這種假設是完全錯誤的。如果病情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並繼續惡化,患者的大腦將失去灰質,他們的認知功能可能會下降。「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聰明。」布魯克肯普夫說,早期診斷和介入可以幫助預防這種情況,並特別指出「我曾經和非常成功的人一起工作,他們也恰好患有精神分裂症」。

迷思四為思覺失調症的症狀一定只是幻覺和妄想。布魯克肯普夫指出,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分「陽性」和「陰性」。「妄想和幻覺,以及行為和思想的變化,都被認為是陽性症狀。」陰性症狀則是指人們對周遭的世界失去興趣、退縮、或對日常社交互動不感興趣。「所以有時思覺失調症患者會被貼上『懶惰』的標籤。」布魯克肯普夫強調「但這與懶惰無關,這不是患者自己能決定的事,是患者的大腦會自動將某些事視為不重要。」

迷思五為思覺失調症患者,需長期或終身住院治療。布魯克肯普夫表示,患有「急性」思覺失調症狀的人需要住院,但通常時間很短。「平均住院時間可能約為5天。」布魯克肯普夫指出,現今,醫療保健的目標是為思覺失調症患者,提供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以便他們能夠獨立生活。這意味著為他們提供就業服務和住房機會,以確保他們擁有負擔得起且安全的居住場所。

布魯克肯普夫最後表示:「我們都可以幫助消除這些誤解、促進同理心、和減少對患者莫須有的羞辱,我們都可以在各方面盡一份心力。」

【推薦新聞】:家暴K老婆頭「武器竟是香蕉皮」 丈夫質疑警察:這也算暴力嗎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中國海警「管太寬」新規上路 菲船怒撞中國船!南海爆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