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共同社等日媒報導,由於日本政府原子力規制委員會(類似台灣的原子能委員會)已發放相當於「合格」的排放設備安全性證明給東京電力公司(簡稱東電),加上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也認同排放入海計畫「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將「核處理水」排放入海的所有必要條件已大致完備。

因此,日本政府將依過去方針,最快在今年夏天將「核處理水」排放入海;雖然具體時間還不清楚,但多家日媒預估可能會在8月。

福島第一核電廠2011年3月因東日本大地震(台灣稱311大地震)帶來海嘯發生「爐心熔毀」,為冷卻熔融核燃料團塊又製造出污染水。東電利用淨化裝置去除氚以外多數輻射物質,最後變成「核處理水」(ALPS處理水),並將其貯存在福島第一核電廠腹地內。

福島第一核電廠區的「核處理水」貯水槽到2020年時已超過1000座。資料照片
福島第一核電廠區的「核處理水」貯水槽到2020年時已超過1000座。資料照片

●廠區綠地不復見 成逾千座貯水槽

從2011年核子事故後福島第一核電廠區空拍照可以看出,原本腹地內的綠地已不復見,至今全數被用來設置「核處理水」的貯水槽。

核子事故發生後,每天產生的污染水雖然已有減少,但到今年4月時每天仍會產生約60立方公尺。

經過淨化後的「核處理水」也同樣持續增加,即使距離核子事故已12年,但目前總量約133萬立方公尺相當於530座奧運標準泳池。

「核處理水」貯水槽到2020年時已超過1000座,廠區內已再無空間增設貯水槽;加上目前貯水槽整體貯水量已來到97%,如果再不排放入海的話,預估2024年貯水槽就將面臨滿溢。

「核處理水」在排放入海前,會透過廠區內管路先送到位於海邊的海水稀釋設備中,接著利用海水將「核處理水」稀釋逾百倍,讓每公升氚濃度低於1500貝克。

以飲用水含氚上限值來看,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是每公升1萬貝克。因此,日本排放入海標準約WHO提出國際標準的1/7。

稀釋後的「核處理水」將進一步送到水槽內,然後經海底管道排放到廠區近海。海底管道位於岩盤內,排放入海的出水口設置在離岸約1公里、水深約12公尺的海底。

目前預想每天最多能排放500立方公尺的「核處理水」,一年排放的氚將控制在22兆貝克以下。設置在海底管道出海口附近的放射性監控點,將會監測海水中含氚濃度。

南韓民眾抗議日本將排放「核處理水」到大海中。路透社
南韓民眾抗議日本將排放「核處理水」到大海中。路透社

●核處理水全數入海需時約30年

 

東電2021年曾進行模擬試算,若階段性將「核處理水」排放入海,最快也要到2051年度才可能完全排放完畢,也就是說從開始排放到完成排放需耗時約30年。

東電負責人士說,為了邁向將熔融核燃料團塊取出等的廢爐作業,空出目前用來設置「核處理水」貯水槽用地有其必要。

藉由將「核處理水」排放入海,可以將原本的貯水槽用地轉為暫時存放廢爐過程中取出的「用過核燃料」及核燃料團塊之用。

不過,擔心遭到「風評被害」(指受某事影響而引起外界負面觀感)的聲音難被消弭,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類似漁業合作社)聯合會負責人士6月說,雖然中央政府跟東電都針對排放入海安全性進行說明,但不認為能讓消費者感到安心。

與福島縣相鄰的茨城縣北茨城市大津漁協組合長鈴木德穗說,「大津漁協跟茨城漁協都反對」,他們跟全國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立場一致,反對「核處理水」排放入海。

民間團體、非營利組織「原子力資料情報室」秘書長松久保肇強調,排放入海無法獲得地方居民認同,「對居民來說沒有任何好處」。

「原水爆禁止日本國民會議」秘書長谷雅志說,不容再度排出核子事故產生的放射性物質,「留下乾淨的大海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南韓海產相關業者擔心「核處理水」排到大海後,影響海產的食用安全。美聯社
南韓海產相關業者擔心「核處理水」排到大海後,影響海產的食用安全。美聯社

●廢爐須取出熔融核燃料團塊

福島第一核電廠當年因地震帶來的海嘯全面停電,造成1號機到3號機發生「爐心熔毀」的核子事故,雖然取出熔融核燃料團塊的行動較計畫來得落後,但總算將在2023年度後半年從2號機開始著手。

熔融核燃料團塊堆積在圍阻體內,由於放射線量極高,光是進行短時間作業就能達到人類致死量,因此人類無法靠近,只能利用遠距操控的機器手臂進行。

要完成廢爐作業,取出熔融核燃料團塊不可或缺。據推估,1號機到3號機熔融核燃料團塊總計約880噸,而目前的進度是連1公克都尚未取出,未來仍是漫漫長路。(中央社)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湖南小學外遭人開車衝撞!「詭笑」司機遭拖出痛毆 十餘人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