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次長何晉滄表示,這項場域的啟用是台灣車輛產業智慧化與國際化的重要一步。經濟部透過科技專案投入10億元,陸續建置智慧座艙、多合一驅控系統等國際級驗證能量,如今再添亞洲最前瞻的自駕車測試設施,讓台灣在全球智慧車發展鏈中取得關鍵地位。面對全球關稅政策變化與中國低價競爭壓力,他強調台灣在系統整合與ICT鏈結上具有差異化優勢,將持續以政策與資源支持車輛中心成為亞洲一流研測基地,助力業者搶攻AI車電兆元商機。

車輛中心董事長王正健指出,啟用的「天候環境隧道測試區」與「高架道路測試區」能重現降雨、濃霧、逆光、匝道匯入、上下坡等情境,讓智慧車輛在各種氣候與道路環境中進行感知與決策測試。施工中的「市郊道路測試區」預計2026年完工,將進一步模擬複雜交通環境。車輛中心將整合研測與商品化服務,協助業者從研發、驗證到市場導入,形成完整鏈結。

車輛中心總經理廖學隆補充,全新場域具備「全天候、全速域、全車種」的完整驗證能力,包含三大測試道。首先是天候環境測試道,全長200公尺、寬15公尺、高5公尺,最高測試時速可達110公里,比日本測試場的60公里高出一倍。該區可模擬每小時20至100毫米豪雨、能見度10至100公尺的濃霧,並設有白光與黃光逆光模擬,驗證感測器在極端環境下的穩定性。
第二條高架橋測試道長600公尺、寬10公尺、高4.6公尺,可模擬GPS遮斷、橋下遮蔽與多車協同行駛。廖學隆指出:「我們甚至能在橋下進行定位中斷測試,觀察AI車輛的即時反應。」目前已有中興開發的自駕列車系統在此驗證隊列控制與插隊演算法。第三條市郊測試場預計明年中秋前完工,將設有十字路口、圓環與停車區,模擬實際道路的交通變化。
整體建設採「地柱裝施工法」減震降噪,縮短工期三個月,並導入ESG永續設計,鋪面使用回收材料、降雨系統採回收水循環運作,「確保不浪費一滴水。」天候隧道內共有2,376個噴霧孔與1,098個起霧噴頭,可靈活控制氣候條件,讓車輛在極端氣候中進行完整測試,展現台灣車電驗證的國際水準。

新場域啟用後,將為國內車電與智慧駕駛系統廠商提供國際接軌的測試平台。ADAS輔助駕駛可於豪雨與濃霧中進行偵測反應測試,自動駕駛系統亦可在高架與GPS遮蔽環境下驗證路徑規劃與控制穩定性,縮短產品開發時程並提升可靠度。未來,該場域也將吸引國際車廠與系統商進駐合作,推動台灣成為亞洲智慧車電創新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