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換跑道:異質整合與系統效能成關鍵
侯永清指出,外界常說摩爾定律已經失效,但他明確強調,「摩爾定律沒有消失,它只是換跑道,以異質整合和系統設計延續。」他進一步解釋,過去二十年,產業大多依賴純粹的幾何微縮來推動效能提升,但隨著縮小的難度與成本急遽上升,必須轉向其他途徑來延續效能成長。他特別點出,帶寬、能耗與系統架構將成為未來十年的核心課題。
侯永清強調,現在真正的比賽已經不再只是誰能把線寬縮得更小,而是誰能透過異質整合與跨領域最佳化,將不同技術組件整合在一起,從而達到系統層級的效能突破。他舉例,除了傳統的製程創新之外,電源管理、矽光子、材料以及微控制器等環節,正逐漸與高效能運算(HPC)技術形成互補,並將共同推動產業前進。
侯永清提醒業界,隨著應用越來越多元,技術挑戰也更為複雜,唯有跨域協作與快速創新,才能讓產業在延續摩爾定律後,持續在下一個世代脫穎而出。
相關新聞:大師論壇揭產業未來十年藍圖 台灣供應鏈掌握1優勢全球難敵
人形機器人:AI時代的新應用驅動
侯永清指出,半導體產業的成長動能正在快速擴散,除了傳統的高效能運算(HPC)與車用電子之外,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s) 將成為下一波的重要應用。他說明,工業自動化與傳統機器人雖然已經能解決大量問題,但這些應用大多仍侷限於製造端與生產線,而真正能夠打開全新市場的,將是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人形機器人。
侯永清強調,人形機器人並非單純追求外型像人,而是考驗整體 AI 運算能力與系統整合能力的全面挑戰。這樣的應用場景將需要邊緣AI運算、感測器、微控制器與能源管理等技術的大規模導入,才能支撐其實際運作。
侯永清進一步指出,這樣的發展不僅會推動晶片與系統設計的新需求,也會帶動相關供應鏈的全面升級。隨著人形機器人需求逐漸浮現,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正好能藉由完整的生態鏈來承接這股浪潮。從晶圓製造、封測,到電源與感測元件的支持,台灣都有完整的供應基礎,這將為產業打開另一個成長引擎。侯永清直言,無論未來的人形機器人是否真的「長得像人」,其背後對 AI 與系統整合的挑戰,將是台灣供應鏈創造全新機會的重要推力。
相關新聞:晶片大神暢談傳奇職涯!讚台積電這點大勝英特爾 透露來台設點計畫
台灣供應鏈高度協作展現競爭力,地緣政治壓力下更顯關鍵
談到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定位,侯永清直言:「我們常說一小時內就能完成,這就是台灣獨一無二的速度國力。」他指出,這種效率並非偶然,而是建立在科學園區的高度集中,以及上下游廠商之間緊密協作的基礎之上。從晶圓代工、封裝測試,到材料、零組件與系統支援,台灣形成了一個高度完整且隨時可動員的生態系,讓問題能在最短時間內被發現與解決。這種「快速反應鏈」是其他地區難以複製的優勢,也是台灣能持續吸引全球大廠合作的重要原因。
侯永清提醒,當前地緣政治壓力下,產業界充斥著在地化、本地化的聲音,但「過度本地化只會削弱效率,甚至拖慢創新。」他強調,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價值並非孤立發展,而是來自「信任、互利與共同目標」的全球合作。台灣應該善用自身的速度優勢與協作精神,扮演全球協作的橋樑角色,而非將自己侷限於單一市場或區域。
侯永清補充,正是因為這種協作與速度,台灣能在過去數十年中不斷突破挑戰,也能在未來 AI、HPC 與人形機器人等新應用興起之際,繼續成為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