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池指出,現階段限制仍在於成本。要達到高度功能與多軸控制,需要大量感測器與高價手臂模組,若非大規模採購,單機成本依舊偏高,因此應用仍以機器手臂為主,而非完整人形機器人。他強調,AI模型訓練仍需依賴高效能伺服器,僅有完成訓練的模型才能落地於Edge端。隨著運算力持續提升、價格維持穩定,驗證與應用模型的速度將大幅加快,機器人也將更具實用性。
針對美國製造與勞動力短缺,他直言,自動化是必然手段。若美國強制將低附加價值產業(如玩具)移回本土,並不符合成本邏輯,只有半導體等高附加價值產業回流才具意義,否則只是把低薪工作帶回,美國社會也不會接受。
他表示,美國幅員遼闊,客戶服務成本遠高於台灣,「台灣從北到高雄能當日往返,但美國支援客戶需跨州飛行,成本顯著增加」。因此企業赴美投資必須考慮規模與自動化程度,否則將缺乏競爭力。

何世池認為,美國市場每一州規模都超過台灣,協作型機器人在地緣與產業回流趨勢下具發展潛力。不過,他坦言「目前沒有看到迫切需求」將生產線直接移往美國。他補充,自動化投資報酬率通常與當地工資直接相關,工資越高,自動化越划算,因此若美國加速產業回流,協作型機器人必將扮演關鍵角色。
至於輝達最新發表的「機器人大腦」Jetson Thor是否能帶動公司業績,他態度謹慎,認為短期難見直接效益,但長期而言,這樣的運算平台確實為協作型機器人產業注入強大動能。達明將持續專注AI與自動化整合,抓住這波產業升級契機。
達明機器人財務長王偉霖說明,未來機器人核心不在於外型,而是「學習模式」。無論單臂或雙臂,都必須透過視覺學習來觀察環境並判斷動作,這將突破傳統以坐標轉換定位的限制,更貼近人類的操作邏輯。他舉例,「人不會用坐標計算,而是透過眼睛觀察距離與角度,例如拿起手機靠的是影像變化與手眼協調」。
王偉霖指出,「學習模式」讓機器人能透過示範直接學會動作,例如人手拉著手臂完成一次動作,機器人即可記錄並重複執行,省去繁複編碼。這不僅提升彈性,也能拓展到工業以外的應用場景。
在談到人機協作時,他強調,傳統工業手臂追求速度與負載重量,但安全性不足,與人接觸時往往會造成傷害;協作型手臂設計是為了與人共同作業,當偵測到人員靠近或發生接觸時,會自動停止運作,這不是強調速度與力量,而是強調安全與協作,這才是未來發展的核心方向。
王偉霖認為,視覺導向與模仿學習將會是機器人產業的下一個趨勢,能讓達明的手臂產品在智慧工廠、人機協作與跨產業應用中找到更廣泛的落地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