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瑞廷表示,原本最擔心就是年底美國年終購物季的訂單狀況,但從目前的客戶下單情況來看,「下修的狀況不存在」,聖誕季等訂單仍表現穩定;關稅大致底定後,近期台幣升值對成衣與針織布毛利率造成壓力,儒鴻積極與品牌端溝通,7月起陸續重新議價,希望把匯率、關稅因素反映在裡面。他並坦言新開發的品項訂定新合約,新品轉嫁成功機率高,但原本的舊產品,面臨較大議價壓力。要完全轉嫁成本會比較困難,需透過成本控管、採購策略優化與效率提升來因應,下半年仍然充滿挑戰。
另外隨著關稅底定,洪瑞廷表示原本觀望的客戶已開始重新下單,目前儒鴻的接單能見度,已從上次法說會提出的3個月,如今拉長到6個月,部分客戶已開始談明年1、2月的訂單。
關稅方面,洪瑞廷表示,目前仍與客戶分攤約2至3%稅率,舊品則多靠內部節流,約10%的布料原料自中國進口至東南亞,經稅務判定不屬洗產地,關稅成本也正與供應商協商分攤;儒鴻將持續推動新品開發、提升轉化效率及創新設計,確保營收動能。
洪瑞廷指出,隨著匯率走升、原料成本下降與新產品導入,第三季毛利率可望回升,下半年營收目標維持不衰退,若匯率趨穩且關稅負擔下降,合併毛利率有望回到正常水準。展望下半年,產地布局方面,印尼擴廠計畫持續推進,布料內轉至成衣比重目前約30%,目標提升至35%至40%,每增加1個百分點皆有助毛利率改善。
儒鴻財務長林芬如則表示,儒鴻第2季獲利下滑主要受新台幣升值衝擊,認列匯損高達7.3億元;新台幣自5月急升,儒鴻正常備有2至3個月的安全庫存,第2季剛好面臨成本結轉的陣痛期,使用高美元匯率購買的原料,去生產低美元匯率計價的產品,不利毛利率表現。她表示從8月起,高價庫存消化的差不多,成本壓力可望紓緩,第2季是儒鴻今年的營運谷底,第3季可望逐漸回升。
延伸閱讀:20%關稅衝擊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