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報告聚焦企業三大招募人才痛點:第一,AI應用與新興技術職位持續擴張,人才供需落差擴大;第二,不同職務薪資水準差異導致招募競爭激烈,留才難度提升;第三,企業技術需求型態轉變,更重視具產品化經驗、國際適應力與整合能力的人才。
工研院副總暨協理蘇孟宗表示,AI驅動供應鏈再重組,企業對人才期待早已不再是單點技術,而是系統性能力與多元視野,報告結合產業研究與職場觀察,為打造具前瞻性與韌性的台灣人才生態系提供實證基礎。
報告書也描繪出台灣半導體理想人才的三大樣貌:核心職能上具備誠信、問題解決能力;關鍵素質包括「主動積極」、「跨域整合」與「國際移動力」;性格特質方面則以抗壓性與主見性為重,適應高壓快變的工作環境。
104人力銀行人資長鍾文雄指出,進入後摩爾時代,工程師不能再只會單一技能,還要懂AI、能跨域、會全球協作,這將決定企業能否在轉型潮中突圍。
從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數據觀察,台灣IC產值自2010年1.8兆元成長至2024年5.3兆元,成長近三倍,卻與同期間出生率下滑20%形成強烈對比,顯示人才資源的緊縮壓力。林昭憲坦言,雖然不能改變出生率,產業也不可能完全仰賴本土人才,因此全球化布局勢在必行,包括台積電在內的企業已積極展開海外招募與布局。
在AI推動下,台灣晶圓代工占全球AI晶片產能高達83%,其中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超過58%來自台灣廠商。台灣於IC製造、封裝測試領域全球領先,2024年市占率分別為晶圓代工68%、封測49%,整體IC產值達1656億美元,占全球20.3%。林昭憲指出,這是護國神山實力的體現,但也暴露出台灣在關鍵設備、材料與耗材仍存補強空間,需深化與國際分工合作。
針對人才斷層問題,林昭憲強調「文科生也能做半導體」,並說明台灣已有由勞動部與大學合作的非本科生訓練計畫,設計240小時課程,內容涵蓋半導體製程、光電實務與電路設計,培訓後90天就業率達5成、180天後達75%,證明跨領域轉型具可行性。
林昭憲表示,本次報告書整合工研院對產業趨勢的深度洞察與104的人力大數據優勢,為「產、官、學、研、金、創」各界提供具行動力的策略依據和方向。隨著全球科技與產業競爭加劇,台灣唯有深化人才密度、強化組織彈性、提升國際競爭力,方能在下一輪全球半導體重組中穩居關鍵樞紐.打造具韌性與創新力的科技島鏈。
報告書也提出多項具體建議,包括:加速前後段製程整合型人才布局、強化供應鏈協同,以及因應應用驅動設計的新趨勢,企業須同步調整人才培育與引才策略。
報告書則是建議,設立「跨國輪調制度」拓展國際視野、導入「AI 應用導向設計團隊」強化產品落地、推動「雙軌職涯制度」提升技術人才留任意願;並透過導師制度、跨部門專案與產學合作課程.深化實務訓練與關鍵技術養成,強化組織的彈性與韌性。
針對產業當前與未來挑戰,報告提出多項具體建議,包括:加速前後段製程整合型人才布局、強化供應鏈協同,以及因應應用驅動設計的新趨勢,企業須同步調整人才培育與引才策略。建議措施如:設立「跨國輪調制度」拓展國際視野、導入「AI 應用導向設計團隊」強化產品落地、推動「雙軌職涯制度」提升技術人才留任意願;並透過導師制度、跨部門專案與產學合作課程.深化實務訓練與關鍵技術養成,強化組織的彈性與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