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容指出,若工廠已有穩定自動化設備,一般不會改用人形機器人,頂多改採協作機器手臂,主因在於成本仍高。但若製程中高度仰賴人力,且難以自動化時,人形機器人可能成為最具潛力的解方,例如Amazon已導入人形機器人進行搬運,就是為了補足人工的缺口。

談及全球競爭力,劉佳容直言,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發展已具規模優勢,從關鍵零組件如電池、控制器、關節、諧波減速機皆有成熟供應鏈支撐,加上政府大量補貼、企業透過實際練兵強化整合能力,形成從零組件到整機的完整體系。相較之下,台灣雖無法在價格上與中國競爭,卻在系統整合與模組技術方面仍具領先實力。

對於台達電是否將投入人形機器人整機開發,劉佳容表示仍在觀察內部測試結果,但若應用驗證成功,未來不排除針對特定垂直領域推出整機解決方案。他也坦言,台灣「什麼技術都有」,但缺乏一個領頭品牌進行整合。政府組成產業大聯盟正反映此一問題,因為機器人產業的關鍵在於高度跨領域協作。台灣若要在此賽道突圍,不能拚數量,而應強調可靠度、壽命與應用場景的差異化,要從「拚技術」勝出。

針對長遠願景,劉佳容分享:「我最大的期望是老了以後,不是靠小孩或外勞照顧,而是能用人工機器人來照顧我們。」雖然照護應用並非台達現階段聚焦方向,但他認為在人形機器人發展上,台灣有潛力從製造應用場域出發,發展具戰略意義的整合型方案。

在製造策略上,劉佳容指出,台灣企業擅長代工與零組件生意,例如ODM、OEM,因此多傾向提供人形機器人所需的關鍵零組件,或於產品成熟後承接整機代工。他認為,美國公司未來若量產人形機器人,台灣是更為合適的合作對象,因為他們通常不自設工廠,反而需要尋找擅長製造的夥伴合作。

至於是否需配合客戶海外設廠,劉佳容回應,以台灣公司來說,客戶要求我就做,顯示具備高度彈性應對能力。例如諧波減速機就有台灣業者與國際品牌深度合作,展現技術實力。

在人形機器人的關鍵零組件方面,包含手臂控制器、馬達、驅動器與感測器等,台達電皆自研製造,且控制器遵循開放標準。劉佳容強調,若通訊規格不一致,將形成資訊孤島,難以與其他系統整合。

劉佳容指出,工業物聯網(IIoT)與整線整合已成未來製造的核心,唯有標準化才能讓所有設備互通、資料串聯;否則即使硬體完好,只要無法提供資料或溝通,就無法參與整體數據鏈。面對老舊設備無法整合的挑戰,最終仍須汰換升級,才能進一步提升智能製造能量。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Q2虧損29億美元又裁員!分析師卻稱:難道陳立武是英特爾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