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富邦財經趨勢論壇年中場將於明天7月2日中午12:00於「富邦FUBON」LINE官方帳號、臉書粉絲團直播,集結富邦金控、台北富邦銀行、富邦投顧、富邦證券、富邦投信等專家團隊,分享下半年的經濟方向及最夯的ESG投資趨勢,聽眾可在QA時間直接在線上與講者互動。
富邦金控今舉辦「2025富邦財經趨勢論壇」年中場記者會,富邦投顧董事長陳奕光以「牛熊同體下之資本市場大亂鬥:投票機vs.體重機」為題,分析2025下半年股市投資策略。
台股選股策略部分,陳奕光提出可採「富邦ANGELS」術,瞄準AI供應鏈(AI需求、機器人)、NTD Appreciation台幣升值(航空、旅遊、食品業與資產題材)、Government Policy(政府政策推動產業升級,如無人機產業、電子需求及淨零碳排綠能剛需)、ETF(高股息、市值型等)、Low P/E (價值投資),以及Satellite(低軌衛星)相關主題布局。
川普第二任期加徵關稅措施,使得2025年前5月全球股、債市報酬率落後黃金,企業盈餘展望因關稅及高利率等因素調降,評價面回升至相對高點,限制追價空間。美元走弱,跌破百元價位,推升市場持有黃金需求。川普關稅戰延伸至中國以外國家,恐抑制貿易增長。

關稅戰抑制貿易成長,川普減稅將加重財政赤字及債務壓力。陳奕光表示,在主要股市中,以台灣與美國巴菲特指標最高,台股因高成長的科技股權重,美股則同時有品牌及技術優勢。2024年台股巴菲特指標較前5年提高66%、美股與日股提高27%與26%;陸股仍較前5年均值低,相較之下具有價值投資吸引力。全球股市4月受對等關稅衝擊大跌,但中旬之後快速反彈,大部份股市本淨比(PBR)均已回升至10年均值以上,目前僅滬深300、南韓KOSPI較低,股價反彈壓縮美台股殖利率。
觀察國家債務與GDP表現,台灣債務占GDP僅26%,遠低於成熟經濟體,但有公務機關退休金等潛在負債。日本政府債務占GDP比重達237%,仍為主要國家中最高。美國因疫情紓困,2020年比重曾達到132%,2024年雖降至121%,但仍較疫情前5年平均提高14%。川普再推減稅,估將加重財政赤字與債務壓力。
陳奕光分析,由於台灣及中國大陸主要從事代工,因此毛利率在全球主要股市中落後,但台商更擅於成本控管,因此淨利率表現已可趕上歐股企業,預估台股2025年淨利率將有機會挑戰10%。
根據過去歷史經驗,陳奕光表示聯準會暫停升息至下一輪啟動降息間隔平均約10個月,暫停升息期間標普500平均漲幅19%。2025年因關稅不確定性暫停降息,美股已大幅反彈,利空式降息的機會降低,陳奕光建議觀察第三季川普是否刻意壓低股指,逼迫鮑爾降息。但從2009年至2025年美國10年債殖利率對應標普500,預估未來一年本益比,高利率期間未必壓縮PER,此波美股反彈,預估本益比已高於殖利率位於4至4.5%區間時,20.4倍平均預估本益比水準,距離高位僅3%,投資價值限縮,指數空間須仰賴盈餘調升。
陳奕光提出藉由觀察「12率」來解析市場,包括「景氣前鋒」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預估難重登榮枯值、台灣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擴張程度趨緩;「景氣中鋒」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指數現況平穩、剪刀差擴大,關稅為美國通膨隱憂;「企業溫度計」則是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由於台股與陸股大型企業以製造業為主,毛利率低於以品牌、設計為主的歐、美上市企業,但在營利率表現上,台股今年首季則回升至近10年次高水準。
「經濟成績單」為國民生產毛額GDP與失業率,美國第一季GDP小幅衰退0.2%,失業率持穩於4.2%,而中國與台灣GDP成長率高於5%,但因下半年需求提前發生,預期經濟成長將呈現前高後低,下半年外貿將趨緩。「經濟櫥窗」為企業營收與盈餘成長率、股利率,美企業盈餘估先抑後升,5月底LSEG分析師調查,下修今年標普500企業盈餘成長率估值至8.3%,僅科技、通訊服務與健康照護盈餘成長可望達雙位數,預估2026年將回升至16.7%。穩健投資者以高股利率股市為投資重心,股價反彈雖壓縮股利率,法股、陸股、台股預期仍可望高於2.5%。全球央行貨幣政策普遍朝向寬鬆、公債殖利率呈現區間格局,市場觀望關稅影響並等待Fed降息。
對於美中角力戰爭中,陳奕光看好AI應用,他指出,科技創新向來是股價重要推手,回顧Nasdaq近40年來走勢,每當有創新性科技產品問市時,總會造就一代股王並帶動股市,包括1990年代Wintel、2000年代Google、2006年Apple、2012年Tesla,以及2022年Nvidia。包括PC、網路、手機、電動車等都是走到終端大眾市場,下階段可以期待邊緣AI落地。生成式AI興起後,AI市場開始加速成長,應用面涵蓋雲端訓練、自駕車、機器人、醫療等,2022年市場規模4500億美元,到2029年時將放大至1.52兆美元,CAGR達22.3%。
資本市場表現部分,科技股市值大幅提升,陳奕光表示剖析標普500中,科技及金融股權重最高,科技股權重由10年前的20%上揚到目前的30%以上,通訊服務接近1成,金融股為10-17%。滬深300則是以金融股權重最高,但近10年呈現遞減,目前已降至25%左右,工業股權重在11-17%,資訊類股權重由10年前10%以下升至15%。台股也是電子股權重最高,近10年提高18個百分點,來到69%,傳產權重由36%降至20%;金融股維持10%。
今年電子股獲利成長估2成,傳產金融股衰退逾1成。陳奕光指出,2003年以前台股由市場主力主導,指數表現與獲利關連性較低;2003年開放外資投資台股之後,PER及PBR等評價觀念逐步導入,加上法人交易佔比日益提升,台股表現與獲利呈現同步走勢。近兩年台股攻克2萬點,主要受惠AI趨勢帶動的供應鏈獲利水漲船高,以及台灣企業在AI產業中佔有樞鈕地位。
在資金、籌碼面,超額儲蓄回升,2025年超額儲蓄將再創高,超越4兆大關、近三年投信買超金額可觀,所有ETF市值共達6.4兆元,約佔整體上市櫃市值的8.5%,預計ETF風潮延續,可再成為台股盤面重要推動力。今年4月迄今台幣升值,外資5月份已由賣超轉為買超,台幣升值可望吸引外資買盤進場。而在歷年大盤融資餘額大減後,後續指數上漲居多,加上企業買回庫藏股更有助籌碼安定。
整體來看,陳奕光表示,反應對等關稅及匯率衝擊,台股第一季獲利超過預期,富邦一度上修2025年獲利預估至4.74兆元,第二季起受川普對等關稅戰波及,考量關稅戰效應及匯兌不利因素,將台股獲利下修為4.3兆元、年增6.5%。電子股獲利成長率稍有壓抑,但在AI及半導體帶動下,獲利仍維持20.3%成長。傳產在航運股獲利縮水下,全年獲利衰退13.8%。金融股受到股匯債三市波動劇烈,加上去年基期較高影響,估計獲利年減14.3%。
延伸閱讀:關稅戰停9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