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研院聯手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舉辦「科技儲能與系統韌性應用研討會」,會中點出儲能市場的國際成長潛力,更強調以「表後儲能」為核心的新策略,將帶動企業用電自主、轉型節能,為台灣搶攻全球6612億美元儲能商機鋪路。
工研院院長暨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表示,如何兼顧穩定供電與減碳趨勢,已成台灣能源轉型關鍵,唯有供給與需求兩端攜手合作,建立具韌性的能源策略,才能因應未來挑戰。可借鏡國際作法,導入整合資源規劃分析,通盤考量電力供需雙方資源後,以理性方式找出成本最小、效益最佳的電力使用組合,避免資源浪費與過度投資,此外儲能是再生能源發展的最佳「舞伴」,能調節高低峰,解決間歇供電問題,未來從家庭、企業到電網,都應全面佈建。
熱門新聞:南山人壽去年獲利創歷年次高 董座喊「IPO沒時間表」未做任何併購談判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說,電網是全體國民共有資產,台電已在桃園、台南與高雄布建多座大型儲能系統,並推動電力交易平台,讓民間儲能參與市場,創造雙贏。他透露,為鼓勵用戶端投資儲能,台電重新設計時間電價,透過高低峰價差誘因,讓表後儲能不再只是概念,而是具體商機。
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指出,現階段我國發電端及電網端儲能皆已穩定發展,同時電網端儲能已達2025年1000MW目標;經濟部未來將以「科技儲能」作為用戶端儲能推動重點,科技儲能是以鼓勵產業用戶導入表後儲能系統,以進行電力系統尖離峰期間的電力移轉,業者同時也可透過表後儲能去進行用電管理,改善用電品質。
台電副總經理吳進忠於演講時表示,台電在強化電網韌性與穩定性有完善規劃,在備轉容量方面,台電與經濟部合作調整供電燈號分級制度,提升資訊透明度並提供具體節電建議;因應再生能源增加,台電與工研院合作研究儲能提供虛擬慣量的技術條件,驗證儲能可依設計規格作動,讓儲能可以執行ROCOF量測,並進行實際反應輸出功率,提供系統虛擬慣量與調頻。
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表示,台灣儲能應用分為「表前」、「表後」兩種,表前是指安裝在發電廠或電網端,因市場設計目前多由台電自行建置或利用;表後儲能則是安裝在用戶端,如企業廠辦等。其中,「表後儲能」在臺灣除了能透過台電的電力交易平台進行銷售,行有餘力還可以進入工廠,未來性可期,企業來說,投資表後儲能建立能源護城河,確保用電穩定與安全。
永餘智能總經理陳貽評表示,目前國內儲能系統於工業場域已有不少應用成果,以永豐餘為例,目前已建置全臺首座汽電共生結合表後儲能系統,整合創能、儲能、用能與調能來優化廠區能源使用效率;並於永豐餘自家造紙工廠內建造工業微電網儲能系統,結合廠內再生能源與多元發電機組,進行最佳化能源調度與應用,有效降低營運成本。
針對全球淨零排放趨勢需求,工研院已擘劃的「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將智慧電網、儲能的技術與相關人才培育,納入「永續環境」領域中,搶先布局未來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