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糾結20%,要盯那個浮動的N。短期解法只剩三招:一是分級報價,把高客製、高急單先調;二是做供應鏈「關稅工程」,含產地配置與關鍵零組件拆單;三是能在美就地化的,現在就上車。中長期更殘酷:把代工升級成解決方案,導入AI降本、強化品牌直售與渠道掌控。談不回來,價差終究回到貨架價,從企業損益表一路敲到你我錢包。20只是開場,N才是最後一關的魔王。
殘酷一點是,資金已經用腳投票。晶片、雲端、軟硬整合的「AI世界」估值越跑越遠;毛三到五趴、缺乏品牌護城河的「傳產世界」被迫當關稅吸震器。政府能做的是爭回不疊加的清單與過渡期、啟動精準補貼而非大水漫灌,並把談判時程說清楚;企業要做的是把N變小、把議價力變大。至於消費者,短期先學會比較「未稅價vs.到手價」,長期用錢投票支持效率更高、透明度更好的供應鏈。關稅是公式,N是變數;故事走向,決定在誰敢先動作。
延伸閱讀:對等關稅掀牌

台股收高96點!鴻海強漲3.75%撐盤 台積電聯發科走勢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