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銀鮈是台灣特有的小型淡水魚,2009年被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棲息於中部烏溪流域。然而,近年來因外來種入侵、水質污染、氣候變遷導致棲地惡化,族群數量急遽下降。
「Eco Plus! 生態共融計畫」由台積電於2024年5月22日發起,涵蓋棲地營造、物種保育與知識培力三大面向。除保育行動外,台積電也與多個團體合作推動公民科學與人才培育,並設立「台積電生物多樣性獎學金」,今年共有三大類獎項,包括新秀獎、菁英獎與研究提案獎,並於今日公布首屆初選名單。

台積電今年3月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經濟部水利署、台中市政府農業局簽署綠網保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進中部地區生態系統完整性保育,深化企業與政府、生態專業團體的長期協力關係。
台積電財務長、Eco Plus計畫指導主管黃仁昭表示,生物多樣性已是全球核心議題,台積透過行動實踐科技與生態共生的可能,讓瀕危魚種能「安居」廠區,展現企業肩負的環境責任與創新能量。
台積電今年4月完成庇護池設置,將巴氏銀鮈安全遷入,並由專人每日監測水質與魚群狀態,截至5月,魚群已成功適應環境。未來也將依據族群狀況評估是否進行回放擴散,擴大復育成效。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肯定台積電與政府協力保育的示範意義,強調這正體現《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中關於企業投入保育行動的目標。而水利署第三河川分署分署長張稚煇則稱讚台積電不僅技術領先,也為保育工作樹立新標竿,展現ESG精神。
台中市農業局副局長蔡勇勝指出,台積電行動連結了在地保育社群,讓台灣原生物種的未來更加穩固。中科管理局副局長施文芳也表示,中科園區秉持「四生共榮」理念,樂見企業推動生態共融,未來將支持更多跨界永續合作。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林文隆博士進一步說明,巴氏銀鮈族群正面臨極端氣候與河川工程阻斷等生存威脅,而台積電的生態池不僅成為關鍵庇護基地,更是目前眾多庇護點中條件最優者。
台積電以實際行動推進「自然正效益」目標,從企業ESG實踐到社會公民參與,展現企業於科技之外,對自然永續承諾的深度與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