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官網介紹,18A製程相較於Intel 3製程,在每瓦效能上提升15%,晶片密度提升30%,進一步推動半導體技術發展。這項技術是北美首個2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為客戶提供更具韌性的供應選擇。
英特爾說明,18A製程的核心創新之一是採用PowerVia晶背供電技術,有效提升密度和電池利用率5%至10%,並減少電源傳輸造成的電阻效應,使ISO電源效能提升最多4%。相較於傳統前置供電設計,該技術顯著降低內建電阻(IR)損失。
18A製程採用RibbonFET閘極全方位(GAA)電晶體技術,能精確控制電流,進一步縮小晶片組件尺寸並減少漏電,對於高密度晶片設計尤為關鍵。HD MIM電容器的應用則顯著降低感應電源掉落,提升晶片運行穩定性,尤其適用於生成式AI等高運算需求場景。
為確保技術順利導入,英特爾與超過35家業界領先的生態夥伴合作,包括EDA、IP、設計服務、雲端運算及航太防衛領域,加速技術普及與應用。
相較之下,台積電2奈米(N2)採用第一代奈米片(Nanosheet)電晶體技術,以提升效能與降低功耗,計劃2025年開始量產。台積電說明,主要客戶已完成2奈米矽智財(IP)設計並進行驗證。台積電進一步發展低阻值重置導線層及超高效能金屬層間電容,以持續提升2奈米技術效能。
台積電指出,2奈米製程於2025年量產時,將成為業界在密度與能源效率方面的領先技術。其採用的奈米片電晶體結構,可提升效能與功耗效率,滿足節能運算需求。此外,台積電推出N2P製程作為2奈米家族的延伸,提升效能與功耗表現,計劃於2026年下半年量產。
台積電更是強調,A16製程採用超級電軌技術(Super Power Rail,SPR),將供電線路移至晶圓背面,釋放更多訊號線路佈局空間,以提升邏輯密度與效能,預計2026年下半年量產。SPR技術亦能大幅降低IR drop,提高供電效率。此外,台積電獨特的backside contact技術,能維持與傳統正面供電相同的閘極密度、布局版框尺寸與元件寬度調節彈性,進一步提升密度與速度。
台積電表示,A16製程特別適用於高效能運算(HPC)產品,相較N2P,A16在相同電壓下速度可提升8%至10%,或在相同速度下降低15%至20%功耗,並提升1.07至1.10倍的晶片密度。
台積電在先前法說會指出,在智慧型手機與HPC應用推動下,2奈米技術前兩年產品設計定案(tape-outs)數量將高於3奈米與5奈米同期表現。也有市場消息傳出,台積電2奈米已進入試產階段,新竹寶山廠2奈米月產能預計提升至2.5萬片,年底前新竹與高雄廠合計月產能將達5萬片,甚至可能上看8萬片。台積電則是不予置評,表示2奈米將按計劃於2025年下半年量產,其量產曲線預期將與3奈米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