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生成式AI一炮而紅之後,二年多來採用AI的企業越來越多,希望在數位化轉型之外,AI可以做得更多、更好,但AI畢竟不是萬能,企業如何在理想與現實、成本與效益之間,取得最適平衡?
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曾韵指出,在與企業客戶溝通的過程當中,通常會有二種情況出現,一是客戶端的員工在規劃利用AI提升效率的過程中,表現相當積極且配合,在有些案例當中,客戶團隊甚至連「未來的工作流程都已經想好了」,這樣的狀況下,AI扮演的是企業人力資源的「幫手」。
另一種狀況是,客戶端的員工抱持懷疑或反抗的心態,究其原因,應是擔心未來工作可能有被取代的風險,把AI當成是「對手」了。這時候的焦點就不是向客戶強調「大幅降低人力」的好處,因為常常會有反效果出現,對方可能會批評AI模型的精準度,對AI能否提升工作效率抱持懷疑,甚至是反對的立場。
曾韵強調,換位思考的話,就可以同理心站在客戶的立場看事情,並且向客戶說明,過去有些繁瑣細碎的工作流程,讓員工加班很辛苦,未來導入AI提高效率後,「員工早上可以先享用一杯咖啡再上工」,還不用加班,這樣的說法會讓企業客戶容易理解與接受。
企業利用AI推動數位轉型已經好幾年,目前仍以內部效率提升居多,例如,內部技術人員如何使用AI來增加效率,或是針對企業內部新進員工的「AI小幫手」,協助員工快速適應公司工作流程等。
當這些項目實施一段時間,並且有明顯的效果出現,內部的員工對於使用AI的認同度提高,這時候也會更有意願與共識,將「AI轉型」推廣到客戶端。
不過,在數位轉型路上,企業負責部門常常不止一個,包括資訊部門、法遵部門、數據部門等,都有各自不同分工,因此,為了避免「權責不清」,企業在規劃AI數位轉型上,必須先勾勒出大方向,再分不同區塊處理轉型流程。
企業變革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摩擦與阻力,除非是企業決心「大破大立」,並且非要「一步到位」不可,否則建議企業先從「小範圍」的轉型做起,同時,先從「風險低」的流程開始,有了初步的成果之後,再將範圍逐步擴大。
未來AI可能會影響甚至取代許多工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就預估,已開發國家經濟體約有六成工作會受到AI影響。然而,人類的價值在於經驗、邏輯思考與創意等多面向的累積,最終還是有些事需要人來做決策、發想創意,而AI可能演變成未來企業與個人不可或缺的「幫手」,而非影響人類工作飯碗的「對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