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鴻青表示,10年前討論的主題圍繞在大股東問題隨著台灣的轉型,我們也開始關注企業的永續發展,在研究發現,永續的企業必須有穩固的基本面,其他都是附加的,現在將聚焦在公司的競爭力,並希望通過這些報告來探討未來的方向。

相關新聞:2024董事學會年會|向玩得好的人學習 華城許逸德:不走尋常路才能彎道超車

蔡鴻青指出,台灣GDP成長率達到6.5%,超過韓國、香港和新加坡,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是否為曇花一現還是歷史的轉折點?回顧台灣過去75年經濟發展,從農業島到工業島,再到現在的科技島,台灣的人均GDP也在持續成長,展現經濟良好的情況。若是從資本市場來看,全球資金也認同台灣企業的表現,從1.4兆美元成長到2.2兆美元,3年內成長了53%,證券化程度也達到歷史新高,資本市場是企業可以利用的重要工具。

不過,台灣企業也有些值得注意的問題,蔡鴻青提到了台積電,他說明不是台積電不好,但一家獨大的情況下會讓數據解讀出現問題,排除掉台積電等巨頭之後,才是台灣經濟真正的樣態。蔡鴻青說明,他們分析了台灣最具代表性的100家公司,平均市值為140億美元,略高於韓國,但我們的競爭力在全球市場上仍有待提升,而規模就是國際競爭力的依據,期盼台灣中小型企業能夠跟上。

 

至於利潤方面,台灣的企業表現仍不錯,毛利率與淨利率都超過韓國,但與日本、香港比較仍有差距,出現「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小型企業在匯率變動中競爭力受影響較大,因此需要特別關注這部分企業的生存狀況。

蔡鴻青提醒,台灣的家族企業相對保守,不太願意進行併購和融資。這在國際競爭中是否有利,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台灣企業資金狀況良好,但併購活動相對較少,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併購力度不夠。

蔡鴻青總結,台灣企業在總體經濟、匯率、利率等方面都有不錯的支持,但需要加強中小型企業的競爭力和成長策略,台灣企業必須要跟標竿學習,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彭欣偉攝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彭欣偉攝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美股陷盤整 3大指數小紅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