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報導指出,該訴訟由 Levi & Korsinsky 律師事務所發起,呼籲英特爾股東加入集體訴訟爭取權益。英特爾從2024年第一季開始,就採取內部代工模式(internal foundry),旗下產品部門與外部客戶可以從IFS下單製造晶片以及封裝服務,而財報也會獨立出來,英特爾在此之前,都沒有公布該事業群製造部門的業績細節,僅對外公布IFS整體業績。

直到4月,英特爾提交相關報告,外界才得知實情,也就是2023年虧損70億美元,甚至有30%的產能外包給台積電等晶圓代工業者,更在4月25日公布的財報指出,英特爾該部門虧損25億美元,營收44億美元,英特爾股價更是從年初以來大跌36%。

訴狀指控,英特爾涉嫌隱瞞或進行虛假陳述行為,包括:IFS的成長不代表內部部門的收入成長,製造部門2023年重大虧損,內部營收下滑,對於該部門產品利潤下滑,以及晶圓代工模式不會成為該公司封測戰略的有利推手等,最終使得英特爾在營運前景有誤導性與缺乏合理依據。該訴狀指稱,任何認為自己在2024年1月24日至4月25日期間,有持有英特爾股票且蒙受損失的股東,可以申請為本案原告,截至日期為2024年7月2日。

對此,陸行之表示,先前有訴訟盯上特斯拉,現在輪到英特爾,之前一直覺得季辛格講話很誇大,最近是有改善,結果,賠錢的投資人找上門。

陸行之認為,英特爾的律師團隊不是省油的燈,但IFS對於英特爾來說,目前來看仍是沒有割掉的瘤,但現在拿了85億美元補助,加上先前110億美元貸款加碼投資,如果在2025年仍然沒有辦法量產出貨20A/18A,按照英特爾一開始公布的先進製程節點推進藍圖,公司又說要數年後晶圓代工業務才能實現損益兩平,「我看他的CEO位子將岌岌可危了」。陸行之也推估,若到時候英特爾把給蘋果或是輝達來併購管理,可能會比較有機會翻身。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台股今開高走高一度攻破23000點 終場收在22,986.69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