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今年全球經濟衰退的質疑聲浪不斷,外界有理由擔心,作為科技新創公司主要金主以及美國第16大銀行,矽谷銀行倒下是否會拉開金融風暴的序幕。

目前矽谷和金融界的大佬們紛紛公開呼籲,美國聯邦政府應出手救助矽谷銀行,推動另一家銀行接管矽谷銀行的資產和債務。

財聯社報導,美國時間上周三矽谷銀行宣布,在出售一大批債券後出現18億美元虧損,公司需要籌集22.5億美元來支撐其資產負債表。這一消息讓投資者感到震驚,突如其來的爆雷引發存款戶瘋狂擠兌,哪怕矽谷銀行的高管竭力安撫投資者情緒,也無法阻擋洶湧的儲戶逃離之勢。

僅上周四當天,存款戶就試圖從矽谷銀行提取420多億美元,徹底將該行逼上破產絕路。美國歷史上第2大的商業銀行倒閉案也由此釀成。

美國加州金融保護和創新部上周五以「流動性不足和資不抵債」為由,關閉矽谷銀行,並指定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為接管方。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將為每位存款戶提供最多25萬美元的保險,最早可能於周一開始支付給這些存款戶。

目前,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正努力化解矽谷銀行危機。有媒體上周六引用知情人士的話報導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正在加緊趕在近期出售資產,並最快於周一開始向部分未獲保險的存款客戶提供現金,以支撐這些公司渡過難關。

除了科技行業新創公司首當其衝之外,美國中小型銀行恐將遭受最強烈的衝擊波。投資者擔心,矽谷銀行倒閉、存款戶的存款得不到全額支付,可能會降低人們對銀行業的信心,尤其是那些存款不足2500億美元的中型銀行。

相較於高盛、大摩等美國6大銀行,這些中型銀行的規模尚未達到「大而不能倒」的程度,因此他們不必接受定期的壓力測試,也不必接受2008年金融危機後通過的安全措施。換句話說,這些銀行抗風險能力更低。

財聯社指出,風險投資家、前科技公司執行長薩克斯(David Sacks)呼籲聯邦政府推動另一家銀行收購矽谷銀行的資產。「鮑爾在哪裡?葉倫在哪裡?現在就停止這場危機。告訴所有存款戶他們都將是安全的,讓4大銀行之一接管矽谷銀行,在周一開市前做這些事,否則危機就會蔓延。」 他在推特上寫道。

矽谷頂級投資人Mark Suster對潛在的大銀行接管感到樂觀,他在推特上寫道,「我懷疑這就是他們正在研究的事情,我希望周日前能收到聲明,我們拭目以待,我當然希望如此,否則周一將是殘酷的。」

億萬富豪對沖基金經理阿克曼也在一條推特上發表類似的觀點,他表示,政府有大約48小時的時間來糾正一個很快就會不可逆轉的錯誤。他還@摩根大通、花旗和美國銀行,稱如果在周一開市前,這些銀行中沒有一家收購矽谷銀行(儘管他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或者政府不為矽谷銀行所有的存款提供擔保,「你將聽到的巨大的提款聲,在系統重要性銀行之外,幾乎所有超出保險金額外的存款都將被提取。」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大銀行在相對較小的銀行遇到困境時將後者收購的例子並不鮮見,對於大銀行而言,這也是一次難得的擴張機會。

以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銀行倒閉案的主角華盛頓互惠銀行為例,在2008年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後,摩根大通收購該行大部分業務,從而減緩危機影響;此外,摩根大通還收購貝爾斯登,美國銀行收購全國金融公司和美林。

諷刺的是,在矽谷銀行發布財務狀況聲明後,正是風投大額提款助漲存款戶擠兌,許多風投公司敦促其投資組合公司從矽谷銀行撤資,將資金存放到更安全的地方。而現在,風投界卻正在呼籲政府提供援助。

「這是一場由風投引發的狂暴銀行擠兌」,Restive Ventures的金融科技投資者Ryan Falvey上周五表示。「這將成為一個行業損人不利己的終極案例之一。」

據了解,超過100家風險投資和投資公司簽署一份支持矽谷銀行的聲明,這是越來越多的行業呼籲的一部分,這些呼籲包括降低矽谷銀行倒閉的影響,避免科技公司可能出現「滅絕級事件」。

以2008年為例,美國第4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由於投資失利,在談判收購失敗後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當時,美國財政部和美聯準會拒絕出手拯救雷曼兄弟的做法引發重大爭議,市場信心崩潰一發不可收拾,股市也狂瀉難止。

美國前財長桑默斯上周五表示,只要存款戶毫髮無損,矽谷銀行金融集團的爆雷應該不會對金融系統構成風險。他說,無論這件事最後怎麼解決,存款戶得拿到錢,拿到全部錢,只要是這樣的情況,如果處置得當,即使銀行資產價值面臨風險,也有充分理由認為其不會成為一個系統性風險的來源。

事實上,矽谷銀行剛在3月7日連續5年登上富比士年度美國最佳銀行榜單,並入選富比士首屆金融全明星名單,這也為矽谷銀行倒閉事件增加更多的戲劇性。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往下閱讀下一則新聞 往下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