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子產業在全球市場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主機板、筆電到伺服器等,台灣廠商掌握很高的製造比率,這對台灣的IC設計業、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助益。
台灣很早就「切入」電子產業,印刷電路板(PCB)是所有電子產品必備的零組件,台灣早在1970年代,就有本土的印刷電路板產業。
1969年,美商安培(Ampex)電腦率先來台投資,在桃園龜山設立印刷電路板生產工廠,開啟台灣印刷電路板產業的先河。在安培電腦的啟發後,台灣本土廠商把握介入印刷電路板產業的時機,積極投資建廠,使印刷電路板產業蓬勃發展,成為台灣電子業的「基礎工業」。
進入個人電腦時代後,台灣電子產業充滿機會,許多有為的青年,紛紛創業投入電子產業。主機板、電腦主機組裝、筆電等產業皆有新公司投入,形成龐大的「聚落」。周邊設備鍵盤、監視器、顯示卡等,台灣廠商也積極投入,成為最主要的供應鏈。
2011年「康百克 」(後被惠普購併)發動「價格戰」,反擊當時以低價崛起的AST、Dell等強力競爭者,企圖挽救原本在個人電腦市場的市占率。
當時有媒體稱台灣是個人電腦產業的「軍火庫」,台灣是生產「物美價廉」個人電腦產品的大本營,並且具有「一站購足」的優勢。
在個人電腦產業中,從零組件到各式各樣的產品皆可在台灣取得,外國客戶到台灣,向供應商提出新規格的產品,台灣廠商可以在短短數天內提供樣品,在客人離開台灣前,即可將新規格樣品帶走,讓人訝異不已。
當年日本在電子產業基礎深厚,不過在個人電腦產業的零組件,尤其是主機板等,卻無法與台灣廠商競爭。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廠商組織龐大,決策速度慢,不若台灣公司的靈活快速。
台灣廠商在個人電腦產業中取得很高的市占率,奠定爾後「電子五哥」雄霸全球電子產品代工的基礎。不過發展初期,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尚未建立,因此CPU、DRAM等IC,皆握在外商的手中。
個人電腦產業的景氣循環明顯,而個人電腦用的IC,景氣循環更是明顯。CPU、DRAM供不應求的時期經常出現,這讓通路商有很多機會賺到「機會財」,也蘊釀出一些「旁門左道」的商機。
在平常時期,個人電腦用IC,數量龐大,商機很多,讓很多公司介入經營IC通路,同時也讓某些「投機取巧」人士鑽「技術漏洞」,賺取「投機財」。
舉個例子,當時DRAM模組SIMM中,有奇偶校驗(Parity Check)位元,某些人士會去開發特別的IC,替代奇偶校驗位元,如此可以不用多出一個位元的DRAM。
台灣人很聰明,發現DRAM廠商生產出的DRAM晶圓的不良品,是賺錢的良機。早期DRAM晶圓的良率較差,經測試後有些不良的晶粒(Die),通常會當廢品處理。
有些台灣人士透過特殊管道,以極低廉的價格取得這些不良晶粒,以自研的測試的機台,測試這些晶粒。通常不良晶粒,可能只損壞1或2個位元,經測試後,再輔以特別開發的IC,組成記憶體模組,讓「廢品」變成可用的「良品」。
早期韓國廠介入DRAM生產,當時除了三星電子外,很多人對LG、現代的DRAM沒有信心,因此LG、現代的DRAM價格與日本的NEC、東芝、日立等,有不小的價差。
當時台灣有些人專門從事IC Remark (重新打印),他們會將韓系DRAM Remark成日系品牌,以賺取價差。
將DRAM商標Remark賺取的是「蠅頭小利」,將CPU Remark,可賺取更高的利益。
1980年代後期,英特爾的80386 CPU是主流的處理器,80386 DX依工作頻率的不同,有386DX-25、386DX-33兩種主要規格,兩者之間有不小的價差。有些人發現,386DX-25可以超頻,以33 MHz運作。
CPU的Remark難度較高,價差也較大。某些有心人士會「委託」「專業人士」將25MHz Remark成33MHz,賺取不當的利益。
早期主機板會安裝SRAM(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作為「快取記憶體」(Cache memory)以提升主機板的效能。當SRAM缺貨時,曾有人以特製的IC取代SRAM,「騙過」主機板的BIOS。
隨著半導體技術不斷地進步,良率也提升,性價比也愈來愈佳,以往這些「旁門左道」也愈來愈沒有「發揮」的空間。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