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雜誌Duopoly hurts consumers and retailers(雙頭壟斷損及消費者與店家)的標題,談到國際信用卡組織利潤豐厚,相較台灣卻仍無自有品牌信用卡,陳冲不免感到有點感傷。

V及M兩家不僅佔全美交易3/4,也是全球獲利最高公司(淨利率達51%及46%)之一,這些信用卡平台,主要收入是抽取交易金額的2至3.5%,尤其在美國幾無上限,不似歐盟有0.3%法定上限,或像中國電子支付約在0.1%。

這些經由發卡銀行收取的費用,透過轉嫁,就有經濟學人所謂「損及消費者與店家」之說,這中間又以用不到各種優惠計畫的低收入家戶,負擔最重。

前些日子,十年前引進簽帳卡費用上限的美國參議員Richard Durbin,又提案立法Credit Card Competition Act,並獲得跨黨議員支持,希望店家對信用卡平台有選擇權,其中一家又必須是小型組織。結果如何,各方角力下,尚無定論,但表示信用卡平台的暴利,已成眾矢之的,陳沖認為,非信用卡的支付終將抬頭。

陳沖指出,人類是經濟動物,有商業活動,就有支付,大至國際貿易,小至零售交易,從互易到跨國貨幣的結算,都涉及支付,加上數位時代來臨,科技使支付更快速、更安全、門檻更低,也更容易達到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 的境界,無卡片、跨通路的支付,甚至結合數位貨幣,都應該是水到渠成。

支付衍生的問題,千絲萬縷,由賒帳到簽帳單、由簽帳卡到信用卡、由卡片到無卡(app-based),他認為未來如有CBDC或是DCEP(央行數位貨幣),日常生活的支付,必將有重大改變。

中秋前夕,中國人民銀行發表談話,要在數位時代「錢同幣、幣同形」的基礎上,實現數位人民幣與電子支付工具的互聯互通,消費者更可「一碼通掃」,目前正推動加載智慧合約方式,完成訂製化支付,如此普惠金融的發展,又將是另一番景象,陳冲提醒,中央銀行、金管會幸勿以為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