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橫跨美國、英國、奧地利、德國與瑞士的研究,針對超過1,300位使用者進行調查,並平均分配年齡層與地區。調查結果顯示,53%的iPhone用戶曾在網路上遭遇詐騙事件,相較之下,Android用戶則為48%。乍看數字差距不大,但背後隱含的使用習慣與風險意識卻不容小覷。
當進一步檢視各項具體行為時,差異更加明顯。47%的iPhone用戶表示曾因看到價格便宜而在陌生網站購物,Android用戶僅40%有類似經驗;41%的iPhone用戶也承認曾為了拿到折扣碼,在社群媒體上私訊賣家,遠高於Android用戶的33%。這些行為雖看似日常,實際卻大幅提高個資外洩與遭詐風險。
而在「數位衛生」方面,也就是網路使用者自我防護的能力上,兩者表現亦有明顯差異。只有21%的iPhone使用者有在手機中安裝資安防護軟體,低於Android用戶的29%;同時,僅有35%的iPhone用戶會針對不同帳號設置不同密碼,而Android用戶則有41%落實此一習慣。這些看似微小的差距,實則顯示出整體防範觀念的斷層。
造成這種風險落差的原因,或許與蘋果產品本身所營造的「安全印象」有關。Malwarebytes認為,由於iOS屬於高度封閉系統,且蘋果長期對外主打隱私至上政策,許多用戶因此誤以為只要使用iPhone就萬無一失。調查中就顯示,竟有多達55%的iPhone用戶相信自己的裝置「天生安全、不會中毒」。但實際情況卻是,iOS和其他系統一樣,仍需仰賴更新修補漏洞,才得以維持安全,例如蘋果日前釋出的iOS 18.6版本就揭示了數項安全修正項目。
最終,這份研究點出一個關鍵觀念:安全的真正起點不在於使用哪一款手機,而是取決於使用者的行為選擇與風險意識。再好的裝置也無法抵擋一個隨手亂點的使用者,資安防線應從自我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