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知道張浩的故事。他出生於台灣唯一不臨海的縣市––南投,6歲與風浪板結緣後,自此踏上逐風之路,17歲成為台灣史上首位風浪板奧運選手,並一路挑戰了3屆。
張浩與眾不同的人生旅程也被紀錄片導演看中,跟拍近10年、耗時逾10萬小時製作紀錄片「逐風少年」,真實記錄張浩參賽北京奧運到倫敦奧運的奮鬥過程,讓大眾一窺運動選手的拚戰歷程之餘,也看見冷門項目選手的艱辛不易。
按原定計畫,2020東京奧運(因疫情延至2021舉辦)應是「終極之役」,為30歲前的自己再戰一把,但突如其來的Covid-19疫情,吹亂既有排程與規劃,且這一影響就是3年。
疫情期間,選手難有比賽機會,各類贊助也隨之消失,逼得張浩不得不面對現實課題,於是他在澎科大老師建議之下,再次揚起風帆,御風而行,只不過這次顯然和以往不同,不是為了競賽奪牌,而是創業、扶植新血。
走上新路,張浩對於人生職涯、風浪板,似乎都有不同的體會。
歸功於貴人的風浪板路
「一路上遇到蠻多貴人,比我努力、厲害運動員真的很多,貴人也比我努力得多。」談起風浪板選手生涯,張浩淡淡地描述,將榮耀歸功貴人,永遠覺得自己有改進空間。
6歲時,張浩遇見了從事風浪板設計的Alex Mowday,從此生活離不開風浪板,在Mowday引領下,張浩成為選手、走向奧運殿堂,Mowday於他而言,是教練、朋友抑是家人。
家人是張浩最可靠後盾,從南投舉家遷居澎湖,開設「愛玩水」民宿,無條件支持他的夢想。平日民宿打理由家人負責,張浩則趁夏季期間開設訓練營,推廣風浪板運動。
「媽媽以前會在賽前做很豐盛晚餐,帶我去廟裡祈福,希望我一路平安,但她從不曾要求比賽成績要怎麼樣,也從來沒有叫我拿第一名。」張浩陷入回憶,「我記得這是我出國拿好成績的最大動力。」
正因家人不求結果,只在乎是否平安、健康,反讓張浩想帶回「最好的」。
退居幕後更快樂
創業「浩育樂」則歸功澎科大胡俊傑老師,在張浩受疫情影響時,他鼓勵創業開啟新路。「胡老師告訴我,創立自有品牌,可以把我的名字永遠留在這個市場上。」
放輕選手身分,全心投入創業後,張浩忙碌依然,他舉辦營隊、開發器材,協助培訓下一代風浪板選手,另外還投資遊艇事業。
對於退居幕後的「斜槓」生活,張浩走得算順遂順心,只花2年時間,培訓隊員就得到台灣青少年組前三名,香港亞錦賽也有不錯成績。「真的是一路遇到很多貴人啦!」張浩仍是將創業至今的順風路,獻給參與協助的每個人。
不過,身為3屆風浪板奧運國手,無法乘風在浪尖競賽,是否感到遺憾?張浩對於選手身分,似乎沒過多執著:「是開啟另一個人生階段,以台灣現況,我認為我已發揮很好。其實也還是在圈子沒有離開,只是現在我可以幫助我想要幫助的人。」
「因為很喜歡,所以可以讓更多人喜歡。」6歲到32歲,張浩依舊熱愛風浪板運動,選手時期得牌才能快樂,但退居幕後幫助更多人了解、接觸風浪板,進一步認識澎湖,內心反而更加滿足。
年輕時候沿路遇上許多貴人,如今後浪推前浪,張浩期望自己能成為他人風浪板路上的貴人,也向企業喊話,盼能讓這些年輕選手獲得更多奧援,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有限。
風浪板是變數極大的一項運動,必須時常根據外在環境,調整自身條件,這也造就張浩優異臨機應變能力,且即便遇到瓶頸,他也懂得保持愉悅心情,做好當下所能做的。
「風在哪,我就在哪。」這算是張浩的人生哲學。即便未來再有變數,相信他都能揚起風帆,迎風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