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女發燒和食慾不振竟是大腸癌 感染科醫:肝膿瘍藏大腸癌機率
【記者黃泓哲/台北報導】台北榮總感染科主任林邑璁提醒,感染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發化膿性肝膿瘍的病患,約有4成的機會帶有大腸病變,建議務必進行大腸鏡檢查。過去13年間,榮總共為112名肝膿瘍患者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45人有腺瘤性息肉(40.2%),12人檢出大腸癌(10.7%)。林主任強調,尤其50歲以上的患者,癌症風險更高,及早篩查能幫助發現癌前病變,進一步降低罹癌風險。
【記者黃泓哲/台北報導】台北榮總感染科主任林邑璁提醒,感染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發化膿性肝膿瘍的病患,約有4成的機會帶有大腸病變,建議務必進行大腸鏡檢查。過去13年間,榮總共為112名肝膿瘍患者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45人有腺瘤性息肉(40.2%),12人檢出大腸癌(10.7%)。林主任強調,尤其50歲以上的患者,癌症風險更高,及早篩查能幫助發現癌前病變,進一步降低罹癌風險。
【記者黃泓哲/綜合報導】年底聚餐頻繁,不僅飲食要均衡,健康篩檢更不容忽視。國民健康署最新的110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已成為國人10大癌症中第2高發病率的癌症,而其中50歲以上民眾占新診斷個案的9成。由於早期大腸癌通常無症狀,定期篩檢成為預防的關鍵。國民健康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的免費大腸癌篩檢,有效幫助降低死亡率,提醒大家儘早參與這項檢查。
【周恩華/綜合外電】美國總統是全世界權力最大的職位,也是身心壓力極大的工作,為了能充分負荷這種壓力,必須具備良好的身心狀況。中央社報導,美國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今天公布一封醫師信,內容宣告她健康良好、堪當要職,跟已經78歲迄今不願公布個人健康紀錄的共和黨對手川普(Donald Trump)形成對比。
【記者黃泓哲/台北報導】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近日發表研究指出,透過糞便潛血濃度可精準預測大腸癌的發生與死亡風險。研究顯示,糞便潛血濃度越高的人應儘早進行大腸鏡檢查或縮短篩檢間隔;而濃度較低者則可延長篩檢間隔。這項研究為未來精準的大腸癌篩檢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副院長陳立昇強調,這項發現有助於更有效率地分配醫療資源。
【李家穎/綜合報導】國健署推行50歲以上,每兩年一次的免疫法糞便篩檢,或直接接受大腸鏡檢查,就是因為大腸息肉是大腸癌的警訊,肝膽腸胃科醫師葉秉威就表示,大腸息肉雖然不能看臉就知道,但容易罹患大腸腺瘤的人會有幾種特徵。
【記者鮮明/台中報導】台中市1名6歲男童上廁所時突然解出大量鮮紅色血便,媽媽一看嚇壞了,立即帶他前往童綜合醫院就醫,但男童沒有明顯腹痛、體重減輕等狀況,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內有許多鮮血卻無出血原因,推測可能是來自小腸的出血,於是將膠囊內視鏡經由胃鏡協助送入腸胃道內檢查,果然發現小腸有許多潰瘍以及出血痕跡,研判男童罹患克隆氏症早期,經治療後止住出血並控制病情,男童也順利出院,持續門診追蹤治療。
【記者張瑞振/台北報導】60歲資深女星包翠英驚傳罹患大腸癌3期,近年淡出演藝圈的她受訪證實2018年在嘉義要演出前,突然肚子劇痛,回台北就醫被診斷大腸癌第3期,當時3個月內她做了14次化療跟49次放療,之後腫瘤有縮小,2019年2月再進行第2次開刀,摘除腫瘤,並持續吃藥2年,今年5月回診,驗血報告顯示一切正常。
80歲的王伯伯因腸胃不適,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後發現異常,經大腸鏡檢查後確診為大腸癌。為了獲得更佳的治療,他在親友的推薦下,轉至北醫附醫由魏柏立副院長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術後,王伯伯接受了ERAS計劃的照護,第一天便能進食,第4天出院返家,總住院天數僅6天,相較傳統手術縮減了40%,大大加速了復原進程。
【記者李子凡/綜合報導】45歲好萊塢男星「死侍」萊恩雷諾斯(Ryan Reynolds)最近買下威爾斯的雷克斯漢姆足球俱樂部(Wrexham Soccer Club),與提倡大腸癌意識的「Lead From Behind」組織合作,鼓勵大家(尤其是男性)去做大腸鏡檢查,有助提早發現問題,他自己帶頭做檢查,當場發現結腸有一塊極微小的息肉並當場切除,醫生對他說:「這很可能救了你一命,我沒在開玩笑、也沒過分誇大,這就是你為何要做這件事的原因,因為根本沒有症狀」。
【記者黃泓哲/綜合報導】腸癌去年奪走6000多位國人性命,血便是可能的徵兆之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指出,大便帶血可能是痔瘡、肛裂甚至是大腸癌的警訊。若平時排便順暢,但突然出現血便且伴隨頻繁腹瀉,完全沒有肛門異物感或疼痛感,「這個怪怪的」,可能存在惡性腫瘤的風險,應立刻就醫。
【記者張瑞振/台北報導】39歲男星余祥銓去年和小12歲的柔柔結婚,同年11月喜迎女兒「小元寶」,他日前做大腸鏡檢查,竟查出他有7顆息肉,其中3顆有可能是腺瘤,幸好化驗後沒有病變,他最近在社群平台自爆:「其實前陣子差點陷入婚姻危機。」
【記者趙筱文/台北報導】華碩內視鏡AI EndoAim 於2022年推出,並取得衛福部TFDA醫療器材認證後,廣受醫界好評,不僅獲得多家醫療院所採用,今年更榮獲美國MedTech Breakthrough醫療機構頒發的「最佳人工智慧輔助軟體解決方案」獎項,彰顯華碩在醫療AI領域的卓越創新技術。
【王怡人/綜合報導】有「整形皇后」之稱的57歲女星顧婕,近來驗出罹患直腸癌,將住院開刀,顧婕表示,血便已半年,因為平時有便秘與痔瘡問題,所以輕忽了,直到最近就醫檢查才知竟是大腸癌第三期,後悔莫及。胰臟醫師林相宏表示,許多年長者很喜歡把糞便潛血當作痔瘡出血,鴕鳥心態逃避檢查,事實上糞便潛血陽性有1/20機會其實是大腸癌,有1/2機率會有演變為大腸癌風險的腺瘤性息肉,不可輕忽,他建議有三大族群應該直接做大腸鏡檢查。
【任羿馨/綜合報導】一名約三十五歲的妙齡女性,長期有便秘與血便的狀況卻不以為意,並同時因為害怕照大腸鏡,遲遲沒有進行深入檢查。某天覺得褲子太大件、穿不住,原先感到喜出望外,以為自己瘦身有成,直到體重持續下滑才驚覺大事不妙,連忙到院所就診,經診斷確診為腸癌晚期。
【記者林則澄/台北報導】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大腸癌位列癌症發生人數前十名。國健署指出,大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之一,研究實證,每隔2年定期篩檢,有助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此外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2人之中1人就有大腸息肉,因此民眾一旦出現病兆,千萬不可輕忽。
【李芷妤/台北報導】不少民眾誤以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陽性,再做一次糞便潛血若呈現陰性就不用進一步做大腸鏡。國民健康署澄清,糞便不會每處都沾有微量血液,因此第一次篩檢結果為陽性,不應該再做一次糞便潛血,建議做大腸鏡檢查確診,拖半年未做大腸鏡,罹癌風險增30%。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60多歲許小姐因為慢性腎病定期洗腎多年,近一個月有間歇性血便,大便顏色類似葡萄酒深紅色,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下行結腸有一個持續流血的出血點,因為血管異常增生造成。醫師指出,血管異常增生與年紀增長有關,倘有慢性腎病會提早發生。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大腸瘜肉才切除12顆,隔一年又新發現6顆,醫師提醒,大腸瘜肉不是切除一次就保證未來不復發,肥胖、愛吃紅肉、膳食纖維攝取不夠或有大腸癌家族史、遺傳性大腸瘜肉症、曾有潰瘍性大腸炎等,都較容易生長瘜肉。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15年位居各大癌症第1位,每31分14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國健署提醒,只要定期進行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並在異常時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找出潛藏在大腸的息肉及癌症,就能降低死亡風險,尤其近年來男性篩檢人數偏低,尤須特別注意。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大腸癌連續14年位居我國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雖然每年約40萬人做大腸鏡檢查,卻可能因瘜肉小於5公釐、呈扁平或凹陷狀而不易判讀,國內首項「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近日獲得食藥署醫材許可,可望提高14%至30%腺瘤偵測率,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