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EA認可日本排放核廢料作業 原能會:執行4配套監測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今(2023)年7月4日,發布就福島核災含氚廢水排放實施計畫所執行審查任務的總結報告,認為日方排放作業可符合國際安全規範及標準;日方目前採取管制、批次排放的作業方式,對於民眾和環境造成的輻射影響可以忽略;東電公司具備強而有力的分析作業系統,可以支持後續長期排放作業所需要的技術能力。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今(2023)年7月4日,發布就福島核災含氚廢水排放實施計畫所執行審查任務的總結報告,認為日方排放作業可符合國際安全規範及標準;日方目前採取管制、批次排放的作業方式,對於民眾和環境造成的輻射影響可以忽略;東電公司具備強而有力的分析作業系統,可以支持後續長期排放作業所需要的技術能力。
【記者許麗珍/台北報導】日本政府預計最快明年春天,將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核廢水排放入海,原能會表示,為了解含氚廢水排放作業動態,11月27日至12月1日再次籌組台灣專家觀察團赴日,與日方交流環境監測、核種分析、排放作業相關技術評估等議題。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日本福島核電廠「含氚廢水」24日開始排放入海,行政院原能會今年起擴大海域輻射監測點及近海漁產取樣量,迄今檢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情形,不過,台北市國民黨議員徐巧芯昨爆料,原能會當面向行政院長陳建仁坦言,目前針對「氚」的檢測能力不夠,只能以檢測「銫」為主,質疑狀況讓人民不安,陳建仁今強調,政府超前部署、加強監控,希望部分人士不要以訛傳訛,造成民眾的誤解和疑慮。
媒體報導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核污染水淨化設備有污染水外洩,核安會表示,洩漏的水是第二銫吸附裝置系統的水和過濾水,東京電力公司已封鎖漏水區域,後續將收集土壤進行清除;另外,目前監測數值均無明顯變化。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日本福島核電廠「含氚廢水」24日開始排放入海,中央跨部會執行海水、漁產及日本進口食品等地取樣檢測,原能會副主委劉文忠今表示,有做過模擬評估,最快要1、2年才有微量到達台灣,目前檢測結果都還是在正常環境的變動範圍,沒有異常情形。政府也建置平台,將放射性物質擴散評估結果,轉化成紅、淺綠、深綠燈號,讓民眾更易懂。
【記者潘袁詩羽/台北報導】日本政府24日正式將福島含氚核處理水排入海中,引發周遭國家抗議;國內在野陣營也不斷轟民進黨政府消極面對。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今天表示,按照洋流模型,未來一到兩年後會影響到台灣海域,因此我們建立了海水監測的公開資訊網,大家可以根據公開資訊網看到含氚廢水有無超標,目前字日本進口的漁獲等都會進行檢測,務必以守護國人健康為最高標準。
【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日本東北部福島第一核電廠今年8月24日起,陸續排放處理過含氚廢水排放入海,近日首批來自北太平洋捕撈的秋刀魚陸續抵台,對此,農業部回應,最近這一批從北太平洋採捕回來的這些秋刀魚,我們會逐一的採驗,所有檢測結果都會在漁業署網站做揭露,可以安心的使用這些安全的秋刀魚。
【張翠蘭/綜合外電】日本政府決定把福島核電廠處理核災的「含氚廢水」排放入海,引發區域高度關切,連帶掀起中國反日情緒,大批「愛國小粉紅」撥打騷擾電話至日本各級政府、學校。對此,日本外務省周三(8/30)證實,3天內接到約500通疑似從中國打來的騷擾電話。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日本政府今(22)日正式敲定,24日將展開福島核廢水排放入海作業。對此,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表示,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與我國均有專家團隊赴日考察,都認定日方排放作業符合國際安全標準,未來會持續進行漁產及海水監測。
【張翠蘭/綜合報導】日本在311東日本大震災受創的福島第一核電廠,累積多年的大量核處理污水確定今天(8/24)台灣時間中午12時排放入海。由於這些處理水含有放射性物質「氚」(Tritium),各界擔憂對海洋的長期安全性。我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評估,氚廢水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
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昨天公布報告,認為日本有意將「核處理水」排放入海的計畫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但中國政府仍表達不滿。日媒指出,因核處理水引發「外交戰」,日本政府正加強提供資訊。
日本決定將福島核廢水排入海中,引發南韓反對。日相岸田文雄周日(5/7)與南韓總統尹錫悅會談後表示,有關福島第一核電廠「處理水」問題,同意南韓組團本月到福島視察。
日本宣布今年春天或夏天會把福島第一核電廠廢水排入大海。漁業署今天表示,從福島核災後都有持續檢測,逾3000件樣本都符合標準,會持續收集國際案例、評估漁業經濟影響,做為未來的因應措施。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近日獲選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會士,他最新研究發現,黑潮深水輸送著60年前,美俄核彈試爆遺留的大量放射性銫137,且含量遠超福島核爆2016至2018年每年釋出海洋的一千倍,可能輸送至東北角湧升海域被蝦蟹藻類吸收,若人類捕食恐受影響,這項史無前例的發現獲世界頂尖期刊「海洋污染公報」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