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2024 年報告,台灣魚油與 Omega-3 脂肪酸產品市場規模高達 26.7 億元新台幣,預估到 2029 年將突破 29.9 億元,年均成長率約 2.3%。市場熱到不行,但品牌多到眼花撩亂,從「北歐深海」、「德國製造」到「歐洲進口」樣樣有。
問題是,華麗包裝不等於高品質。醫師提醒:「買魚油前一定要過三關,才不會被濃度數字或廣告話術騙了錢!」
第一關:透明漁獲溯源地,別只看“歐洲進口”
醫師 沈宜萱指出,魚油的好壞,從捕撈地就決定一半。
「優質魚油應該來自低污染風險海域,例如南北極或深海區域,」她說,若產品只標「歐洲進口」卻不寫明是哪裡捕撈,就難以判斷重金屬污染風險。
再來是結構差別。魚油不是都一樣!
● TG 型:天然結構、吸收不錯,但濃度偏低。
● rTG 型(再酯化三酸甘油酯):利用超臨界純化技術濃縮後,再還原成天然結構,濃度高、吸收率更好,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優質型態。
沈醫師提醒:「有些產品打著高濃度口號,卻沒說清楚分子型態。買之前記得看清楚,是 TG 還是 rTG!」
第二關:產地與膠囊封裝地要看清楚
不少魚油寫著「進口原料」,但實際上是在台灣封裝。
這有問題嗎?沈醫師解釋:「若標示不明確,可能影響新鮮度與品質控管。最好確認包裝上有寫明製造地與封裝地,兩者越透明越好。」
膠囊技術也關乎吸收效率。
一般明膠膠囊進胃就會溶解,容易引起魚腥味回流;而腸溶緩釋膠囊則能耐胃酸,只在小腸中釋放魚油。
「如果是 rTG 型魚油再搭配腸溶膠囊,就能讓有效成分避開胃酸干擾,提高吸收率。」沈醫師說。
她強調,這不是包裝差異,而是吸收關鍵:「魚油吃了沒效果,很多是吸收不完全造成的。」
第三關:不只看濃度,更要會算價值!
營養師 張馨方最近幫民眾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她分析九大品牌魚油的官方標示,計算每顆膠囊的 Omega-3 含量與價格,結果發現:
「同樣都是魚油,不同品牌的CP值差距高達兩倍!」
她提醒,消費者別被「高濃度」或「進口」沖昏頭,應該學會這個簡單的公式:
每盒Omega-3總含量(g) = 每顆魚油重量(mg) × Omega-3濃度 × 膠囊數量 ÷ 1000(轉換為公克)
每公克Omega-3價格 = 每盒售價 ÷ 每盒Omega-3總含量(g)
算完你就知道,自己到底是買到營養,還是買到包裝。
她強調:「會算,才是真正聰明的消費者。」
三大原則:看標示、查溯源、會換算!
兩位專家一致呼籲,品牌應主動揭露捕撈海域、萃取技術與封裝地資訊,讓市場回歸理性透明。
消費者選購魚油時,記得牢記這三招:
1. 看標示:Omega-3 含量要清楚標出。
2. 查溯源:了解捕撈地與萃取廠,確保來源乾淨透明。
3. 會換算:比較「每公克 Omega-3 價格」,挑出真正高 CP 值產品。
「魚油的價值不在廣告多華麗,而在標示多誠實。」專家們再次強調,只有品牌願意透明、消費者懂得比較,市場才會越來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