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登場 阿茲海默症迎來希望曙光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全國超過35萬人罹患失智症,其中約六成是阿茲海默症患者。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議謙表示,過去醫界雖早已了解阿茲海默症的病理機轉,但長期以來缺乏能改變疾病進程的藥物。直到今年3月,新型單株抗體藥物通過衛福部核准,病人終於迎來「能延緩惡化」的新希望。
劉主任指出,臨床試驗顯示,新藥能有效清除腦中類澱粉蛋白、延緩病程,讓患者維持生活自理能力。病人與家屬的滿意度高達七成以上。「耕莘早在2021年就與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合作,累積影像與生物標記判讀經驗,因此能在新藥問世後,迅速導入臨床評估與追蹤機制,縮短診斷與治療時間。」
治療不無聊!邊治療邊玩遊戲 「每日腦點心」幫大腦運動
耕莘醫院不僅讓病人接受藥物治療,更打造「治療時間不留白」的創新照護模式。每位接受新藥治療的患者,在回院施打藥物的同時,都能使用院方與中研院共同開發的「每日腦點心」APP,透過簡易遊戲訓練記憶與專注力。
APP內建14款迷你遊戲,針對阿茲海默症常退化的腦區設計,像是「注意力挑戰」、「短期記憶」、「視覺空間和語言」等,每次只需約2分鐘就能完成。劉主任笑說:「就像讓大腦做伸展操。」
APP可即時記錄訓練數據,讓醫療團隊與家屬看見病人的變化,被形容是「大腦的血壓計」幫助追蹤新藥效果,也讓治療更具參與感。
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李佳頴指出:「神經連結就像山路,常走就不會長草。遊戲訓練的目的,就是讓病人的腦子持續動起來。」
APP同時設有「腦齡」與「常模比較」功能,讓患者能知道自己的狀況與一般人相比如何,進步一目了然。
家屬見證奇蹟!「爸爸現在反而愛回診」
84歲的周老先生是「每日腦點心」的早期使用者,4年前被診斷為輕度認知障礙(MCI),但在家人與耕莘團隊的陪伴下,積極追蹤治療。周小姐笑著說:「爸爸覺得自己能使用到新藥很驕傲,每次回院治療都會被鼓勵玩APP,玩完還會問我們分數幾分!」
她分享,過去家人只能「憑感覺」觀察狀況,現在有APP數據,能明確知道爸爸在哪些能力上退步或進步,「這讓我們覺得治療是有方向、有希望的。」
兩週一次的治療,也讓全家建立新的節奏,「爸爸不再抗拒回診,我們也更安心。」
產官學合力 打造失智友善社區
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高淑真表示,耕莘醫院與中研院跨界合作,是地方醫療與國家級科研的成功典範。「這不只是醫院的創舉,更是長照3.0與失智友善社區的重要一步。」
耕莘醫院院長鄒繼群也指出,自2018年成立失智共照中心以來,醫院整合神經內科、精神科、護理、長照、社工與復健團隊,並連結社區資源,提供從發現、診斷到追蹤的一條龍照護。
這次把「新藥+遊戲+社區處方箋」串連起來,讓阿茲海默症治療不再只是醫療行為,而是充滿互動與希望的旅程。
從「治療」到「動腦」 讓記憶多留一點時間
阿茲海默症無法一夜痊癒,但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正在改變照護的樣貌。
耕莘醫院用藥物延緩退化、用遊戲喚醒記憶、用陪伴拉近家人的距離。
讓治療,不只是治療;而是一段重新「找回自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