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22 億人受眼疾困擾 亞太地區重災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 22 億人受眼疾影響,其中亞太地區就佔了超過三分之二的中重度視力障礙病例。最常見的「罪魁禍首」之一,就是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
尤其在亞洲,有高達六成濕性黃斑部病變屬於「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一旦病灶破裂出血,視力可能在短時間內驟降到幾乎看不清影像的程度,嚴重者甚至只能感覺到光線。
為喚起國人重視視力健康,衛生福利部攜手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愛盲協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底病變尖端治療中心及台灣羅氏大藥廠,共同響應世界視覺日,推出「視界羅盤 Eye要清晰」行動,希望全民一起守護清晰視界。
3C世代視力提前老化? 醫:用眼過度比年齡更可怕
近年手機、平板、電腦螢幕幾乎不離身,導致國人視力老化提早報到。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指出,黃斑部病變不等於老花或白內障,更不是單純的「老化問題」,而是長期用眼行為累積造成的結果。
「每增加 100 度近視,就會提高 60% 黃斑部病變風險!」王一中提醒,現代人常花大錢健身、保養皮膚,卻忽略眼睛這個靈魂之窗。若視力受損,再先進的科技也難完全恢復,「預防勝於治療才是真正的保養之道。」
黃斑部病變不是長輩專利 中壯年也淪陷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 年全台有 721 萬人因眼疾就診,比前一年暴增 31 萬人。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理事長吳建良說,過去黃斑部病變多發生在 65 歲以上長者,但現在40、50 歲的中壯年族群患者明顯增加。
吳建良建議民眾可以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進行每月自我檢測。只要在家就能簡單測試:若看見線條扭曲、出現黑點、模糊或顏色變暗等情況,就該立刻就醫檢查。他強調,早期治療能有效延緩病程、維持視力。
亞洲人更容易中!PCV病變比例高達六成
在黃斑部病變中,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是亞洲人特別常見的亞型。國際研究指出,若 PCV 病灶反覆復發,五年後平均視力會明顯下降。但若能穩定控制病灶,就能減少出血、降低治療頻率與負擔。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底病變尖端治療中心主任陳珊霓提醒,許多患者雖定期追蹤,但未依醫囑積極治療,「等到視力掉到 0.01、幾乎只能辨光時,往往已經回不去了。」
目前臨床治療方式包含雷射光凝固、光動力療法及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藥物。醫師會依病灶位置、滲漏程度與患者狀況,制定最適合的治療策略。
她也提到,今年於歐洲視網膜專家學會(EURETINA)公布的最新研究指出,新型治療方式能改善患者視力並延長給藥間隔,對 PCV 病灶控制成效良好,讓患者生活品質明顯提升。
「視界羅盤 Eye要清晰」行動啟航 全民守護人生視野
「Eye要清晰」行動以羅盤象徵「為視力找回方向」,衛福部、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愛盲協會與醫界代表共同呼籲:視力健康不只是醫療議題,更是全民責任。
從日常保養開始──定期檢查、減少長時間盯螢幕、均衡飲食、避免抽菸與熬夜──都是維持視覺清晰的重要關鍵。
別讓人生風景被模糊遮蔽,從今天起,給自己的眼睛一個「清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