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長石崇良、健保署長陳亮妤、國健署長沈靜芬、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及三位台灣乳房醫學會前理事長,包括: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教授、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教授等人齊聚見證台灣對抗乳癌的歷史性承諾。石崇良部長也宣布,未來將由衛福部擔任這項倡議行動的指導單位,攜手醫界達成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3成的「健康台灣」願景。

每天8.1位婦女死於乳癌!台灣死亡率未降 醫界喊「不能再等」

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乳癌已連續多年穩坐女性癌症之冠,111年新增17,366人、112年奪走2,972條性命,平均每天有8.1位女性死於乳癌。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教授指出,台灣乳癌發生率20年間翻倍,但死亡率卻不見下降,「這代表我們在早期篩檢與完整治療上,還有進步空間。」

並聚焦三大具體行動目標:

1. 提升健康意識與篩檢成效:篩檢率從現行40%提升至60%。

2. 確保早期診斷與完整治療:80%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完整藥物治療。

3. 落實醫療平權與癌友支持:建立全面性支持系統,確保患者都能獲得優質照護。

近4成女性一生沒檢查過乳房!醫師:別再覺得自己不會中

雖然台灣篩檢人次創下百萬新高,但相比歐美80%、日韓60%的篩檢率,台灣仍只有46%。陳芳銘點出關鍵:「最大的問題是女性健康意識仍不足」,許多女性認為自己年輕、沒家族史就安全,其實有3到4成女性一生從沒做過乳房攝影,這才是最可怕的事!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早期篩檢搭配有效治療能讓乳癌死亡率降3成;《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更指出,美國乳癌死亡率40年來下降58%,篩檢和治療功不可沒。

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黃其晟補充,學會正在製作全台「乳癌地圖」,並建立「GBCI指標管理儀表板」,透過數據追蹤各縣市成效,「找出問題、精準改善,才能讓每一位病友都得到最好的治療。」

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眾中之眾」 病友揭真相:治療不能停在5年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分享自身經歷:我以為五年後就畢業,結果第七年又復發。

她指出,國內六成乳癌患者屬「荷爾蒙陽性型」,過去被視為「較輕微」癌別,但國際最新研究顯示,即使第2期、無淋巴轉移者,也有2成可能在20年內復發,顯示長期治療的重要性。

目前國際指引已將「抗荷爾蒙藥物+CDK4/6抑制劑」輔助治療範圍從第3期擴及第2期,期待用藥給付能加快及時與國際接軌的速度,讓早篩成果更能被落實。

台灣乳房醫學會副秘書長賴峻毅坦言,健保雖努力接軌國際,但針對早期及晚期乳癌,仍有約4至5成建議治療尚未納入給付或有所設限。

58歲的劉小姐,去年確診第2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接受手術、化放療後,除服用荷爾蒙藥物,每月自費近4萬元口服標靶藥物降低復發風險。劉小姐坦言若不是孩子們毫不猶豫的支持,每月的藥費是筆沉重的負擔。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呼籲,為彌補健保給付空窗,基金會推出「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盼幫助癌友在關鍵時刻不被藥費壓垮。

不只要「活下去」,更要「活得好」

國健署長沈靜芬表示,今年起公費乳癌篩檢年齡放寬至40至74歲女性,並補助年輕癌友凍卵,讓病友「健康與希望都能留住」。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現在乳癌存活率持續上升,但癌友更該「活得久、活得好」。基金會推動心理健康、性福處方、運動處方等多面向計畫,並推出「乳癌攻略」Line chatbot,協助病友了解治療選項與自我照護。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也分享「三階段五關懷APPLE關懷照護模式」:三個階段包括 1. 新診斷乳癌期、2. 正接受治療期、3. 治療後追蹤期、五關懷為Approach接觸、Probe探詢、Present介紹、Listen傾聽、Enduring持續,陪伴癌友從診斷、治療到追蹤每個階段。

「乳此平安」!醫界推粉紅御守 拚全民早篩+早治

台灣乳房醫學會宣布,將號召全台醫護推出「乳此平安」御守,強化「早篩、篩早」(早期篩檢、篩出早期)的觀念。陳芳銘強調,唯有民眾建立正確觀念,搭配「(政府接軌國際)有藥用、(病友正確觀念)要用藥」的行動,才能讓擴大篩檢、治療接軌國際發揮最大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