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秀表示,相對於去年國慶文告「新兩國論」遊走在兩岸敏感神經的邊緣,今年國慶文告在兩岸關係談話上相對保守,背後府方的考量及國際情勢的變化與壓力值得玩味。賴清德總統在文告中,花了相當大的篇幅闡述台灣過去一年的經濟表現,但沒有提到在美國關稅衝擊下失業率創下一年新高、無薪假人數倍增情形。而有趣的是,2025年IMD最新世界競爭力排名,台灣經濟表現從26名大幅進步到第10名,企業效能從第6名躍升到第4名,但政府效能與基礎建設部分仍停滯不前,台灣更需要的恐怕還是「政府的執行力」。

李彥秀認為,台灣整體經濟表現的確亮眼,但除了半導體優勢外,其他產業都面臨極大的困境,賴清德總統說「經濟成果」全民共享,但經濟成長與股市榮景的背後,台灣人民卻陷入無感成長的「悶經濟」;文告中,賴清德總統揭示全方位照顧人民、扶助中小微產業升級,但落實到政府預算,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除了「國防預算」大幅成長外,其他「社會福利支出」、「教科文支出」、「社區發展及環境保護支出」以及「經濟發展支出」占比全數下滑,這樣的政府預算結構,要人民如何「信賴」政府真的有心照顧人民、壯大國家?

李彥秀直言,去年國慶演說的主軸是「團結台灣,共圓夢想」。顯然,今年賴清德總統國慶文告格局與願景都不如去年,團結台灣原本是總統最重要的職責,也是台灣面對國內、國際危機最重要的基石,但今天賴清德總統對「團結」支字未提,對比行政院持續的「鬥雞風格」,以及即將進入選舉年,未來恐怕也不容樂觀。

「喊話有餘,擘劃不足;吹捧有餘,願景不足」,李彥秀坦言,很可惜,賴清德總統又一次錯失了提出願景、團結台灣、擘化國政的重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