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疑似任職花蓮縣府的人員表示,住在花蓮23年,每一次的颱風撤離他都在。這次林業保育署在風災前共發出9次通知,但撤離人數和範圍卻一再變動,「最終建議撤走600人,對我們來說根本沒有意義」、「縣長執政8年也不是白痴,大家都知道怎麼撤離」。他指出,按照程序,每一次撤離都必須經氣象署、農業部、內政部3方都確認後才能正式通知縣政府,而花蓮縣府其實早在9月21日就開始自行撤離民眾,一直持續到9月22日。
他還透露,以往每次颱風撤離都是縣府、縣長與警察局長親自督導,警消挨家挨戶強制撤離,「這一次為何執行不如往年?要多虧了內政部發明的『垂直避難』」。因為內政部邀集台大與陽明交大團隊,評估疏散數千人,並緊急調整應變場址難度過高,因此要求地方允許民眾選擇「垂直避難」,意即若住家有二樓以上可往上躲避,而非全面撤離。
他因此怒批:「縣府從頭到尾都是按中央要求來辦,你們要我們撤多少,儘管從600改成8000,我們都努力盡力做,然後現在卻說我們撤離不利?」他憤慨表示,「到21號晚上,內政部才確認要撤離多少人和範圍,我們警消是神仙嗎?一天撤8000人,你有本事你來啊!」直言要基層在短時間內一天撤8000人,根本不可能。
在風災過後,花蓮縣政府的地方人員卻飽受網路攻擊,讓他心寒表示:「今天被網路罵成這樣,下班就一直狂喝」,直言「從這次花蓮事件理解到台灣沒救了」、「對這個政府,我只能說,你們真的沒救了」,因為很清楚縣府到底做了什麼,看到民進黨各個立委和行政院的回覆時,「真的心冷到想移民了。」也懇求外界不要再責怪第一線警消,「很多事情地方根本沒有能力發聲,我們真的盡全力了」。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公告的水災避難原則,為「就地避難」或「垂直避難」,低窪地區則需前往避難收容處所;而當災害發生、需要疏散避難時,會由各村里長、警察或消防人員協助引導疏散避難。
火線話題 |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這篇報導屬於「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主題,更多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