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醫學專家張家銘醫師指出,這項研究解釋了許多臨床觀察的現象:「我常遇到女性病人明明運動量比先生少,但體檢結果卻更好。這不只是運氣,而是生理設計的差異。」
研究團隊追蹤超過八萬名英國受試者的長期活動數據,結果顯示:每週運動150分鐘的女性,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下降22%,男性下降17%;運動達250分鐘時,女性風險下降30%;對已有心臟病的患者,女性死亡風險降低70%,男性僅約19%。
張家銘指出,這與性別生理構造密切相關。女性的肌肉以氧化型纖維為主,擅長長時間的代謝能量;而男性肌肉則以糖解型纖維為主,爆發力強但能量效率低。此外,雌激素能促進脂肪燃燒、穩定血管與抑制發炎反應,「這些特性讓女性即使運動量較少,也能獲得顯著的心臟防護。」
張家銘表示,研究結果也印證了許多人生活中的觀察:「每天提菜上樓、快走去市場的媽媽,反而比健身房報到的爸爸更健康。」醫師指出,女性常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大量自然活動,如家務、照顧家庭、走路採買,這些穩定且分散的活動,正是心血管系統最喜歡的運動節奏。
相反地,男性雖然可能有固定的運動時間,但若長時間久坐、壓力高、飲食重鹹重油,仍會削弱運動的成效。
「運動不是比誰多,而是讓身體每天都有被喚醒。」張家銘強調,穩定的節奏比高強度更重要。每天三十分鐘快走、輕騎腳踏車、伸展、打掃,甚至陪孩子玩耍,都是有效運動。研究顯示,每多一天達到每日的建議量,女性的冠心病風險會下降6%,男性則下降4%。
張家銘也建議可透過穿戴式裝置觀察自身變化,這些數據,正是身體最真實的健康回饋。
一、靜息心率下降,代表心臟效率提升。
二、每日步數穩定,表示活動融入生活。
三、睡眠品質改善,意味自律神經重新平衡。
醫師表示,女性在停經後,雌激素下降會讓代謝變慢、血管彈性減弱。此時利用快走、游泳、瑜伽、飛輪等中強度的運動,能重新啟動代謝與荷爾蒙平衡。「臨床上這些女性血脂、血壓、心律都更穩,也更少感到疲倦。」
而男性雖需較長運動時間才能達同等效果,但只要每週維持約300分鐘的中強度活動,就能明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對於有家族病史或壓力型高血壓者,更是重要的預防策略。
張家銘強調:「女性的代謝策略是節能高效,男性是短爆耗能。這不是誰比較好,而是演化的不同角色。」他提醒,健康從不是公平競賽,而是懂得用對方式,「運動,不在多,而在懂。當你學會聆聽身體的節奏,心臟就會用健康回報你。」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