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政在2022年首度參選即以過半得票率替國民黨重新拿回桃園。他上任以來強調厚植基礎、長遠規劃,要求市府團隊「不能只看4年、8年」,要替20年後的桃園打基礎。這種「工程人」務實思維,聲量雖然比不上其他政治明星,但低調聚焦在交通建設、產業布局、教育環境與城市治理等長期課題,反而有助於逐步累積市民認同。
熱門新聞:17歲「8+9」31刀砍死前女友 法官裁定收容!4大理由出爐
其後面對桃園接連的立委選舉與罷免戰,張善政帶領國民黨在桃園兩年內連續兩次完封綠營,更加穩固藍營在桃園的版圖;此外,在中央與地方的交鋒上,不論是關稅、能源或財劃法修正,張善政的發言常被視為藍營最具分量的意見,不僅說服力十足,政院在回應時也難以找到破口,再加上張多次被點名是接任國民黨主席的最佳人選,影響力更是水漲船高。
值得注意的是,非典型的張善政能夠倒吃甘蔗,幾位擁有全國大選與地方選舉經驗的核心幕僚扮演極關鍵的角色,協助張在公共議題與政策推進中更接地氣。地方人士認為,張善政入主市府後維持「工程人」低調務實的形象,同時又不失政治靈活度,確實走出一條專屬張善政的路線。
相較之下,民進黨在桃園仍陷於前市長鄭文燦涉貪案的陰影,加上立委選戰潰敗,至今尚未有具分量的市長人選浮現,原本外界看好的王義川在大罷免後大幅減少地方曝光。雖然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挾「層峰指示」,大半年來頻繁地來桃園拜廟,積極會見地方民代與社團,但整體聲勢與基層認同仍在起步階段。
儘管張善政的務實與低調雖受到肯定,但在強調鮮明形象與情緒動員的選舉時代,如何避免「理性大於激情」成為弱點,仍是未來必須留意的課題;反而若綠營能整合中央資源,找出具戰力與形象的人選,桃園選戰仍存在變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