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會的韌性與幸運 范雲從失敗看見希望
回顧歷時一年的「大罷免」行動,民進黨在初期刻意保持距離,強調尊重罷免的自主性,避免讓公民團體背上「政黨對抗」的標籤。然而到了後期,黨主席賴清德改口定調「民進黨必須與公民力量同行」,顯示在建立合作與互信的過程中,民進黨與公民團體其實歷經了外界難以得知的波折。
民進黨立委范雲受訪時指出,台灣仍屬新興民主國家,面臨來自中國的最大挑戰。除了軍事與經濟壓力外,最隱晦且日益嚴重的,正是統戰滲透。
她回顧,從自己大學時期的野百合學運,到太陽花與青鳥行動,台灣的公民社會始終在社會危機時展現強大能量,不論是爭取民主還是守護民主,這都是台灣不同於其他民主國家的特質,也是台灣的幸運之處。
推薦新聞:從「大罷免」到抗中戰線!范雲揭民進黨與公民合作的磨合真相

修正策略邁向下一步 范雲:大罷免不足以轉化為政治勝利
范雲坦言,在深藍選區要罷免成功,難度極高,「雖然我們尚未成功,但更看見『希望』的部分。我最珍惜的是,公民社會能由下而上,對中國統戰保持高度警覺,並發揮巨大力量。」她強調,面對中國的軍事、經濟與統戰威脅,絕不可能僅靠政府,必須結合高效能的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合作才能抵抗。然而從這次經驗來看,在資訊傳播與應對上仍有不足,民進黨與公民社會的合作並不完美,未來必須加強,才能應戰。
針對罷免結果是否因與民眾溝通不足而失利?范雲回應,自己在學生運動時也是少數派,但透過不斷修正策略、學習說服旁觀或中立者,逐步推動改變。過程中必然有人抗拒,甚至有既得利益者反對,但仍能緩步前進。
她認為,從過去經驗來看,台灣仍在路上,但已有更多人警覺到中國對台滲透與統戰的威脅,意識到民主可能流失。這是從青鳥到大罷免一年多來最大的成果,儘管成效不足以立即轉化為政治勝利,但如何修正下一步才是關鍵。她強調,這需要社會的集體智慧,政治部門更要承擔責任,與公民團體在不同領域建立信任、深化合作。

范雲:團結的關鍵是信任
談到「建立信任」,范雲直言,從學生運動到創建NGO、小黨,再到加入民進黨,她深知不論是團體內部,抑或團體之間、團體與政黨之間,所謂的「團結」並不容易。團結需要長時間的苦功,而最難的是信任的累積——建立艱難,摧毀卻只在瞬間,因此必須付出多面向的努力。
面對未來更加險峻的國會情勢,范雲表示,在教育與文化等議題上,仍可能與在野黨尋求合作空間,「無論政治上有何歧見,我都會站在弱勢者的角度」,包括MeToo事件、師大女足抽血案等。
她坦言,有些議題遭遇重大挫折,例如未來年滿80歲的長者將可免巴氏量表申請外籍看護,此政策缺乏討論,恐使重症家庭失去照顧資源;新版《財劃法》通過後,也可能影響中央財源,進而衝擊教育資源,包括私立大學生是否能繼續免學費等,都是她關心的弱勢平等權利議題。
范雲直言,從民主國家歷史可見,當社會經濟落差過大時,極易成為民粹溫床。因此,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必須照顧好弱勢族群,讓人民感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能被全民共享,這也是她擔任立委六年來持續努力的方向。

延伸閱讀: 藍綠激戰大罷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