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政府農業處指出,根據美國農業部資料,2024年台美整體農產貿易金額達46.7億美元,其中台灣自美國進口農產品金額達到37.8億美元,整體進口農產品中有超過五分之一(21%)來自美國,美方早已是我最大農產品供應來源,身為農業大縣首長,張麗善認為應堅守立場,不能再犧牲居於弱勢的農業及農民。
推薦新聞:罷免失敗「錯在民進黨?」 曹興誠:要我繼續推又拒絕我建議
張麗善指出,日本為關稅讓利,選擇開放稻米及部分農產品市場,在日本國內引發農民及輿論強烈反彈,而韓國政府則將稻米、牛肉劃為談判紅線堅持不讓步,中央政府雖曾說「非所有農產品皆將開放」,但仍為對相關議題做出明確承諾,讓人擔心能不能「守住底線」。

張麗善表示,以自給率超過95%的稻米來說,是台灣糧食安全的最後堡壘,但若開放美國米大量進口,勢必造成國產米價格崩跌,不僅重創稻農生計,整個產業鏈也會發生重大衝擊,農地利用、人口結構受影響,甚至加速農村凋零,恐面臨結構性崩解,破壞性結果恐不可逆。
張麗善說,賴清德總統之前投書新聞媒體,承諾將採取具體步驟解決非關稅貿易障礙,令人擔憂農業將列入談判籌碼,被美國點名台灣針對美豬、美牛、馬鈴薯、稻米、基改食品、米酒設有「不必要的貿易障礙」,像是原本禁止進口的牛絞肉、內臟,以及豬肉萊克多巴胺殘留檢驗、標示產地等,可能都因此解禁,對養豬等相關產業影響巨大。
張麗善強調,農業是台灣經濟的基礎,更是維持糧食安全的力量,呼籲中央在對外談判時,一定要堅守立場,不應犧牲處於弱勢的農業,且妥善規劃風險緩解機制與配套政策,確保農民權益不受侵害,並輔導農業轉型,透過中央與地方的良性合作,共同協助業者因應國際貿易變局。

延伸閱讀:20%關稅衝擊台灣

台灣關稅20% 這10大出口產業在海嘯第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