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沛憶是「太陽花世代」崛起的政治新秀,自太陽花學運之後加入民進黨,1987年出生的吳沛憶,年紀甚至比1986年成立的民進黨還小。吳沛憶進入政壇打滾至今超過10年,終於在本屆相對艱困的北市中正萬華選區出線,擠進國會殿堂。
說起從學運走進政治的過程,吳沛憶侃侃而談,在走上街頭之前,先是發現問題,接著投書媒體,並從網路發酵,再接著開記者會、座談會、研討會,前置需要半年時間,最後一步才會走上街頭。
「這些過程讓我很確定,我們如果要改變這個國家的政治,我真的再也不要等到法案都通過了,我才站出來,我真的受不了這樣」,吳沛憶說,太陽花運動始於反對國會強行通過的法案,當時藉此了解國家的政治運作,發現終究還是要進到體制內。她說,希望下次這個國家的大人們要決定我們的未來時,自己可以參與討論,於是學運結束後她便加入政黨。
推薦新聞:專訪|親曝最憤慨的政治「潛規則」!吳沛憶撕破女性從政的標籤牆

想跟年輕人對話?吳沛憶:先停止「幼體化」他們
至於為什麼會選擇加入民進黨?吳沛憶直言,對她來說當時台灣最大的任務就是必須終結國民黨執政,因為前總統馬英九8年的中國路線,讓她難以想像,若下一任的國民黨籍總統繼續變本加厲更加親中,台灣可能會萬劫不復。她指出,當時包括服貿、貨貿,甚至和平協議也可能在議程中,等於政治、經濟全面要往統一前進,「對我來說急迫感很深」。
自從太陽花學運之後,台灣政治陸續出現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以民眾黨為例,確實吸走了很多年輕選票,而邁入長期執政的民進黨,反倒顯得有包袱。吳沛憶直接點明,「年輕人不是『一種人』,會將年輕人當成另外一種族群的,通常都是老人」。

吳沛憶說,從科學角度觀察,每一個世代都會有其政黨傾向,每個世代都會有不同的政治立場分佈。因此如果只認為,像是「年輕人都很有主見、很有創意」,這樣的角度去看待他們,以為年輕人只是一種人,只有一種聲音,那永遠無法與年輕人展開對話。
她表示,更年輕一代的人們,成長環境更自由、多元與擁有自我意志,因此第一步就是要「停止幼體化年輕人」,不要認為他們都不了解歷史、他們都不懂、他們閱歷太少,若這樣看待年輕人,就是不夠尊重這個對象,當你不夠尊重對象時,沒有人想跟你說話。

現在是最好時機!吳沛憶:台灣應該更積極走出國際
對於剩下3年的立委任期,吳沛憶坦言,有3件最想完成的事。包括第一,去年發起的「立法院全民防衛連線」,對應總統賴清德成立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希望可以跨部會推動台灣全民防衛意識的建立,培訓現代知識讓年輕人回到社區,因應各種災害和風險。
第二,發起「台灣與歐洲議會友好協會」,積極做好國會外交。吳沛憶說,去年接待了外國國會訪團,感受到台灣已經進入世界的民主同盟,尤其與與各國國會議員、地方議員、智庫交流時,可以明確感受到對方了解台灣在國際、印太區域、政治經濟上的角色,「只要有關注亞太政治的人,都很清楚台灣是非常關鍵的角色」,因此現在是最好的時機,台灣應該更積極走出國際,與世界交朋友。
第三,吳沛憶與同黨立委黃捷共同成立了「立法院女子運動外交促進會」,推動女性運動員、女性運動環境、女性運動平權。她說,雖然台灣的女性立委比例算高,但女性無論是教育、產業、體育等各層面上,還是很需要支持,所以也特別關心女性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