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數位過於信任 易讓詐騙集團有利可圖
莊明雄指出,AI犯罪剛在台灣興起時,是上一屆總統大選,境外勢力利用政治人物過往公開的影片做聲音變造,製造假訊息,當時還不算太精細,民眾若仔細觀察,大多數人可以察覺嘴型對不上,或者是用字遣詞並非台灣民眾用語。
隨著科技進步,AI能力更強大,近2年來開始有大量名人教導投資的影片出現,或是帥哥、美女的假交友影片,進而取得被害人信任,再進行下一步的詐騙。這些影片的製作手法,已不僅是使用舊影像竄改,甚至可以完全獨立創作出過往不存在的影像。莊明雄看著日趨強大的AI影像,可以預期的是,未來詐騙的手段會更「真實」,更加取信於民眾。
新型態的AI詐騙佔比超過70%,且有持續上升趨勢,有別於過往「猜猜我是誰」、「假交友投資」、「假檢警」單純用電話語音或文字騙人,新型態的手法是透過視訊、畫面情境的偽造,設計出讓民眾深陷其中的環境。「對於數位過於信任,才讓詐騙集團有利可圖!」莊明雄點出,AI詐騙不僅是利用人性弱點,還有民眾對於這類新型態詐騙的防備心不足。

「推銷、貸款...陌生來電」都可能是詐騙產業鏈
但詐騙集團是如何設計取信於被害人的環境?莊明雄從「猜猜我是誰」樣態談起。詐團並非亂槍打鳥,而是針對性的目標客製化攻擊,早在與被害人接觸前,就已經透過各式電話、錄音取得被害人親友的聲音檔案進行AI重製。也就意謂著,詐騙產業鏈的一環,可能是一般人常接到的推銷電話、銀行貸款客服、交友聯誼,都有機會取得民眾聲音。
而當取得這些聲音讓AI學習,進而針對他們的親友進行詐騙,也因此很簡單就可以設計出易上當的情境;至於名人假投資、假交友,能取得在相關領域經常曝光的名人影像進行重製,或用帥哥、美女明星的影片做為基底去變造,一旦被害人在長時間聊天過程中,從半信半疑到深信不疑時,就很難脫離詐騙陷阱。

「線上報案、視訊筆錄」是便民? 百分百詐騙
近日有一案例,北部地區1名男民眾遭假投資詐騙,起初打了165反詐專線,對話那頭的警方建議他前往鄰近的派出所報案,但民眾質疑,「為什麼不能線上報案?」與專線人員爭執了不少時間,後來才妥協前往派出所。
然而,他前往派出所做完整個報案流程,花費了近2小時,因此質疑警方受理的流程繁瑣,到頭來仍認為線上報案才是更簡潔的方法。事實上,165的人員私下說,每個月都會至少有10多位想報案的民眾要求線上進行,警方也是相當無奈,一方面要安撫被害人,又得接受指責。
「台灣沒有線上筆錄這回事!」莊明雄強調,只要聽到線上報案、視訊筆錄等關鍵字,百分之百就是詐騙。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我國司法判決審理過程,會參考警方偵訊、筆錄,而警方受理時都必須查證當事人身分,然而線上報案無法完全查證,也會導致後續在判決上會有瑕疵。

年長者易受「假檢警」詐騙 身邊缺少諮詢者是主因
刑事局統計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假檢警、假交友(感情、投資)佔總詐騙受理近30000件,佔總詐騙比例約15%,財損方面高達300億元左右,佔比例25%。
經剖析假檢警詐騙案件被害人特徵,女性被害人為男性被害人的2倍,50歲以上女性被害人約占52%,職業為退休及家管者約占37%,冒用機構以戶政事務所占23%最多,交付方式以交付金融卡占57%最多。
數據顯示,50歲以上的人更容易受到假檢警詐騙,隨著年齡越大比例越高。莊明雄分析,這些民眾處於退休狀態,甚至到了60、70歲時,身邊能夠諮詢的對象不多,有可能也是獨居,一旦陷入了詐騙集團設計的情境中,身在局中就難走出,反之,只要周遭有人可以提醒,可以大幅減低遭詐機率。

AI營造假警局場域、假警察 真警察說話了
莊明雄指出,以前的假檢警詐騙只有電話語音,然而現在有視訊,用AI營造場域,民眾當看到穿著警察制服的畫面,心中是恐懼的,甚者對方要求旁邊不能有人干擾筆錄進行,導致被害人陷入孤立無援的局面。
要破解這些詐騙手法,莊明雄建議,民眾還是得要有警覺心,一有疑慮就打電話問人,或是跑一趟鄰近的警察機關諮詢。同樣的,警政機關一直在做的事情是盡力宣導,利用各種媒介,讓民眾潛移默化。

刑事局提醒,警方不會用通訊媒體(視訊)製做筆錄、法院不會通知監管帳戶,只要聽到關鍵字「證件遭冒用」、「偵查不公開」、「帳戶涉洗錢或其他不法」、「加LINE定時回報」、「監管帳戶」、「繳交公證金」,或者在電話中要協助「轉接165專線、轉接銀行專員、轉接地檢署或法院」等,舉凡來電「要核對身分」就是詐騙,請提高警覺,切勿上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