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建設局長陳大田表示,該研究指出,台中市的人行道適宜性達到83%,創下新高,市府長期推動人行友善政策,這次能夠從全球上萬座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亞洲第四名,顯示台中市的努力已獲得國際肯定,尤其能夠在步行環境評比上勝過日本東京,更是值得市民共同驕傲的成就。

陳局長進一步表示,盧市長上任以來,積極推動人行環境的提升,不僅關注市中心的步行空間,更著重於校園周邊道路改善、主要車站人行動線優化等,讓行人能夠享有更安全、舒適的步行體驗。他強調,市府將持續投入資源,透過無障礙設施強化人行道品質,讓台中成為真正宜居的友善城市。

建設局表示,該研究透過大數據分析全球城市的步行環境,綜合考量道路規劃、行人安全、公共設施便利性等因素,評選出全球前50名步行便利城市。亞洲入選城市包含京都(第28)、台北(第35)、加德滿都(第45)、台中(第49)及東京(第50),顯示台中在步行環境建設上的成就已獲國際認可。

市府在人口高密集度的市政特區強化行穿線燈光照明。市府提供
市府在人口高密集度的市政特區強化行穿線燈光照明。市府提供

不過,台中市議員陳俞融表示,2022年至2024年的3年間,台中市民因人行道受傷而提出國家賠償案件總計有31案,其中16案已透過協議完成賠償,且國賠案件有明顯上升趨勢,從2023年的3件賠償案激增至2024年的8件,上升幅度達2.6倍。陳俞融要求市府應更用心,將人行道打造成順暢、無障礙的通行環境,避免市民再受到無謂的傷害。

陳俞融說,根據「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規範辦理,現行人行道與道路面高度差以15公分以下為主,但實際上仍存在高低落差大的問題,例如北區崇德路一段人行道一邊人行道緊鄰路口有一個超過17公分的坎,對面人行道卻沒有,行人若跨越馬路到另一端人行道,稍不注意,就會因為這種高低落差而被絆倒,十分危險。

陳俞融表示,根據國賠案件內容,導致市民受傷的主要原因包括人行道鋪面不平整及人行道高低落差過大。這些問題不僅造成通行不平順、不暢通,更嚴重影響行人安全,特別是老人、孕婦及行動不便者更容易因此絆倒受傷;這31件國賠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市民可能因小傷害而未提出賠償,市府應正視這個問題,全面清查台中市人行道現況,為市民提供更安全、更友善的人行環境。

陳俞融說,北區崇德路一段人行道路面邊緣的坎造成高低差,且擋住斑馬線動線,易使行人絆倒。陳俞融提供
陳俞融說,北區崇德路一段人行道路面邊緣的坎造成高低差,且擋住斑馬線動線,易使行人絆倒。陳俞融提供
北區中清路與美德街附近,人行道破損且高低落差大。陳俞融提供
北區中清路與美德街附近,人行道破損且高低落差大。陳俞融提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台中市議員古秀英1家6口車禍 1死4傷!90歲父頭部重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