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諭昨晚在臉書發文表示,寧靜車廂的爭議不只是噪音問題,而是反映台灣對於育兒和孩子的包容度非常低。她今年有次出國時,飛機座位旁一名乘客因為不滿機上有小嬰兒「咿咿啊啊」聲音太吵,因此不斷地嘆氣、碎念、掉東西,發出的聲音可能比嬰兒大10倍,造成的困擾心那個嬰兒還多。
王婉諭認為,問題不是「孩子太吵」,而是社會太容易放大孩子的聲音。不會表達又弱小的孩子,特別容易變成替罪羔羊。
她回憶在小燈泡快2歲時出國,去程一切順利,但回程時女兒從上飛機開始哭,一路哭到下飛機,她試了各種能想到的方式安撫都沒用,「那一刻我真的很無助,也能感受到他一定更無助。他應該哪裡不舒服,只是還不會說,而我也只能在那裡,抱著他一起撐過去。」
王婉諭知道當時其他乘客受到哭聲影響,但那天她的遭遇很溫暖,空服員請我到備餐室安撫孩子,給我們一點空間;乘客沒有白眼、沒有抱怨;大家用一種默默的理解,讓那趟旅程沒有變成噩夢。「那次經驗讓我深刻感受到:有時候,我們只需要一點同理,就能鬆一口氣。」
「高鐵推出『寧靜車廂』或許立意良善,但當它變成『限制帶孩子的家長』的名義,甚至出現『先道歉、再上車』的氛圍時,就已經偏離了初衷。」王婉諭表示,解決少子化的關鍵,不在於發多少補助,而是這個社會「願不願意一起養小孩,願不願意讓養小孩的環境稍微友善一點。」如果社會不友善,帶孩子出門壓力爆表,「生孩子」根本自討苦吃,那少子化怎麼可能解決?

網傳災區7歲女敗血症離世 假的!堰塞湖溢流前她就在抖音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