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方介紹,策展靈感源自於日常中不經意留下的痕跡:床單的褶痕、地上的腳印、揉成一團的紙張,或衣物上的汙漬。這些微小的細節,卻像一種低語、日記般,悄悄地訴說著生活的軌跡。

在創作的語境中,痕跡不僅是物理上的殘留,更是一種可見的敘事,它可能是瞬間的動作,也可能是時間累積的形狀;既可能蘊含情感記憶,也可能隱身於城市縫隙。「痕跡悄悄話」透過多元媒材轉化這些線索,引導觀眾思索痕跡在個人記憶與集體經驗中的連結。

展覽設有互動裝置,適合親子共同體驗,寓教於樂。北美館提供
展覽設有互動裝置,適合親子共同體驗,寓教於樂。北美館提供

館方指出,戴爾芬‧普伊耶關注身體在進行中所留下的痕跡,透過拓印與立體造型將瞬間的姿態轉化為凝結的形象。作品《軀幹》和《憂慮》皆取材自引體向上的動作,呈現身體奮力的狀態;《敏捷#4》則表現身體伏倒在橫桿上,彷彿摔倒或是力竭的瞬間。她先繪製圖案、剪出模板,再以發泡膠壓製身形,雖然製作過程相同,每件作品卻因藝術家手部力道差異,而留下獨特的痕跡,形成懸浮於二維與三維之間的人形印記,凝聚時間、動作與材料的交會。

蕭禹琦的創作,館方提及,其常以稍縱即逝、日常中易被忽略的事物為靈感,特別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房間與小物件;錄像作品《棉被山景》源於她的日常儀式:每天為起床後凌亂的棉被拍照,日復一日累積成一座不斷變化的「棉被山」,將時間的流動轉化為可見可感的影像。

此外,展期間除了舉辦多場定時導覽、團體導覽、故事日,也與野孩子肢體劇場、展出藝術家蕭禹琦、劉書妤合作推出「我們曾經坐在這」默劇表演、「影子的房間」夜光工作坊及「我的美術館遊記」拓印工作坊等適合不同年齡層的工作坊與演出。

《痕跡悄悄話》展場一景,觀眾穿梭於錄像、裝置與立體作品之間。北美館提供
《痕跡悄悄話》展場一景,觀眾穿梭於錄像、裝置與立體作品之間。北美館提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文化幣最後3個月再加碼!看表演最高回饋1200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