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健康防護
公衛師公會指出,災後應注意飲用水與食品安全。洪水可能污染水源,居民應使用煮沸後的水或瓶裝水,並丟棄受浸泡食材。清理淤泥須穿戴防護裝備,避免皮膚接觸污染水體,以降低腸胃道疾病及鉤端螺旋體感染風險。同時,潮濕環境易導致黴菌滋生,需保持室內通風並淘汰發霉家具,特別注意老人與兒童呼吸健康。積水容器應及時清除,並配合地方政府防疫措施,以避免登革熱等傳染病擴散。
此外,公會提醒,災後壓力可能引發焦慮、失眠與創傷反應,應設立心理健康諮詢站,並透過社區互助支持系統降低長期影響。
泥流型災害的環境污染風險
公會指出,泥流型災害與一般水災不同,挾帶大量土石與沉積物,可能造成潛在污染。雖目前並無確切證據顯示花蓮災區已有嚴重化學物質或重金屬污染,但基於台灣地質特性與國際災害經驗,建議應採取風險預防原則。
公會說明,台灣山區岩層天然可能含有砷、鉛、鎘等微量元素,土石崩落後可能隨泥沙沉積於農地或河川。泥流若通過農耕地或是工廠,可能夾帶農藥、肥料殘留與工廠的油料或化學品,則存在潛在污染風險。
例如,九二一地震後,部分土石流沉積物檢測顯示重金屬濃度升高;日本2018年豪雨及土耳其洪水,也曾發生洪水後泥沙含重金屬或農業化學物質的情況。
建議防範措施
公會建議,環保與農業主管機關,應立即進行水質與土壤檢測,確認農地與水源安全。檢測結果出爐前,居民應避免使用受淤泥覆蓋農地種植食物,井水及地下水亦應避免直接飲用。而檢測結果應及時公開,讓居民能安心、正確規劃後續重建與農業復耕。
志工健康提醒
公會也提醒,參與清理與重建工作的志工、醫護與軍警消防人員,因長時間暴露於泥水、粉塵與黴菌環境,需佩戴口罩(建議N95)、防水手套與靴子,並及時更換被污染衣物。另外,高強度的搬運與清理工作易造成肌肉骨骼傷害,應安排輪班,避免長時間勞動。若出現發燒、腹瀉、皮膚紅腫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此外,協助災區工作者,可能面臨壓力或次級創傷反應,應建立心理支持管道,鼓勵表達情緒並互相支持。
公會強調,潛在污染風險並非代表災區已有污染,而是基於公共衛生的預防性立場。唯有在重建過程中,同步守護居民與協助者的健康,落實飲水安全、環境檢測、病媒防治與心理支持,社區才能真正恢復安全與健康。
火線話題 |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這篇報導屬於「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主題,更多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