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果嶺自然公園除了大片草皮外,還有2658棵樹,其中以大葉桃花心木最多共419棵,其次為芒果328棵、榕樹212棵、樟樹149棵,全部78種樹,鳥類也不少,包括黃鸝、鳳頭蒼鷹、五色鳥、綠鳩、紅冠水雞等。

過去高爾夫球場期間,每日平均僅有約兩百位球友能使用,市府收回土地後重新規劃,近期滯洪池等設施已接近開闢完成,18洞球場設計大致保留原樣,以準備進行第一階段開放。

熱門新聞:不滿前女友與其他男子見面!莽男棒打前女友 檢方偵結起訴殺人未遂

「高雄果嶺自然公園」面積達70公頃,最快9月底開放。翻攝畫面
「高雄果嶺自然公園」面積達70公頃,最快9月底開放。翻攝畫面

高雄果嶺自然公園的誕生,也讓高雄與國際永續接軌。市府響應 「30×30 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承諾在2030年以前守護至少三成自然空間;並簽署 《柏林城市自然公約》,成為亞洲第一座加入的城市。這座公園不只是市民的休憩場所,也是高雄在世界舞台上展現環境責任的重要標誌。

新公園規劃亮點包括:一號橋道旁的荷花池,原本平坦的球道轉為親子活動與家庭互動的場地。九號果嶺(中部山丘)地形起伏自然,提供滑草體驗,也成為孩子奔跑的樂園。十五號果嶺(園區稜線高地)大樹環繞,是猛禽停棲之地。十八號果嶺(西北高地)舊發球台成為觀景平台。站上去向東遠眺,可見北大武山稜線,向西則眺望柴山與高雄市區。十號果嶺旁的景觀湖(南側低地)松藝路旁的湖畔,種植落羽松隨季節轉紅,柳樹枝影隨風搖曳。

「高雄果嶺自然公園」面積達70公頃,最快9月底開放。翻攝畫面
「高雄果嶺自然公園」面積達70公頃,最快9月底開放。翻攝畫面

高雄市綠色協會理事長王敏州、高雄市區域治理學會理事長黃益雄、高雄市永續城鄉發展協會理事王立人建築師、高雄市特定紀念樹木保護委員黃暉榮、屏東大學教授賴碧瑩、高雄市景觀總顧問吳旭峰、建築師盧友義等多位專業人士,肯定「高雄果嶺自然公園」將舊高爾夫球場活化為自然綠地,希望成為高雄永續轉型的典範。

專業人士並連署四大建言,期許新公園能兼顧生態維護、文化傳承與市民共享,樹立高雄推動淨零城市的關鍵里程碑,成為「新高雄中央公園」。

「高雄果嶺自然公園」面積達70公頃,最快9月底開放。翻攝畫面
「高雄果嶺自然公園」面積達70公頃,最快9月底開放。翻攝畫面

在生態維護與永續發展方面:(一)持續進行生態監測:一次性調查不足以反映全貌,應建立長期監測機制,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執行並公開數據。(二)建構功能性生態系統:公園應不僅是休憩綠地,更要成為高雄生態網絡的重要節點。生態廊道:銜接澄清湖等棲地,避免生態孤島化。物種管理應防治荔枝椿象、綠鬣蜥等外來物種,並嚴禁不當放生。水環境復育導入濕地淨化系統,植栽適合水生植物,提升生物多樣性。(三)低度設施原則:公園設施設計應採透水步道、融入景觀的休憩設施及低干擾照明,並適度規劃夜間關閉區域,保障夜行性動物。

「高雄果嶺自然公園」面積達70公頃,最快9月底開放。翻攝畫面
「高雄果嶺自然公園」面積達70公頃,最快9月底開放。翻攝畫面

在歷史文化傳承方面:(一)公園自日治時期即存在,具珍貴歷史意義,當時風景區廣徵全台命名更是全台創舉。(二)重新啟動文化景觀認定,累積在地文化論述,並活化歷史涼亭為導覽節點,提升遊憩價值。(三)借鏡首爾美軍廢棄基地高爾夫球場轉型首爾龍山公園經驗,尋求跨國合作,就自然公園改造借鏡融合創新,提升城市文化能見度。

「高雄果嶺自然公園」面積達70公頃,最快9月底開放。翻攝畫面
「高雄果嶺自然公園」面積達70公頃,最快9月底開放。翻攝畫面

在社會共識與公民參與方面:(一)公園治理應轉向「由下而上」,成立跨領域公民委員會與工作坊,避免參與流於形式。(二)應制定特殊使用規範,針對動線、活動與寵物設立明確指引,並結合環境教育,培養市民守護榮譽感。(三)鼓勵市民提出創意發想,如景觀,設施,滯洪池,打卡景點命名、草地音樂會等,營造全民共享氛圍。(四)成立治理平台,擴大社會溝通與參與。

在設施規劃與營運管理方面:(一)公園開放後應提供基本友善設施,包括休憩處、廁所與指標系統,並考慮遊園車服務,以便利長者與親子族群。(二)公園維護經費每年約需2千萬元,除政府預算與中央補助,建議積極爭取企業 ESG 支持,並推動市民認養與樂捐,以落實全民參與。

「高雄果嶺自然公園」面積達70公頃,最快9月底開放。翻攝畫面
「高雄果嶺自然公園」面積達70公頃,最快9月底開放。翻攝畫面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17歲「8+9」31刀砍死前女友 法官裁定收容4大理由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