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騰透過兒科急診室臨床觀察發現,這波新冠有多位嬰幼兒染疫,顯示許多孩子都是從照顧者或家人身上感染、家庭傳播明顯,至於再次達小高峰的主因則是由於「人群抗體水平下降」與「變異株自身傳播力增強」共同所致,隨著多數人感染或接種疫苗後,經過一段時間體內抗體逐漸下降、易感人群增多,使病毒得以再次擴散,而另一方面是此次流行的變異株擁有更強免疫逃脫能力,這也讓過往感染或疫苗所建立的免疫防線失去部分保護力。
吳昌騰說明,這一輪疫情主要病毒株是來自XDV變異株分支「NB.1.8.1」,目前在台灣占比達49.1%,其次則依序為XEC(31%)、LP.8.1(10%),這些變異株攜帶了刺突蛋白上的Q493E與A435S兩項特徵性突變,使其在感染力與免疫逃脫能力方面皆有所提升;截至今年5月中旬,NB.1.8.1已在亞洲多地快速擴散,包括:中國、香港、泰國、新加坡、台灣,甚至在美國、加拿大、澳洲與部分歐洲國家也有被發現,顯示此變異株明顯具備全球擴散潛力。
即便目前並無證據顯示NB.1.8.1會引發更嚴重疾病,但其症狀仍與早期新冠病毒相似,包括:咳嗽、發燒、喉嚨痛、全身疲倦;至於這波臨床重點,吳昌騰提醒第一線醫師必須特別關注第一次感染者,畢竟首次感染一就有著重症風險存在,且對於免疫功能低下者與高齡合併慢性疾病之患者,也更應謹慎評估重症風險、及早介入治療。
其中,對於大多數年輕且健康的確診者來說,目前仍是以對症治療為主,例如:退燒藥、止咳藥等,即可緩解症狀,不過針對年長者或本身有慢性疾病之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則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如:Paxlovid…等)來降低轉為重症的可能性,「雖然新變異株的傳染力變強,但我們並非毫無對策;目前疫苗雖無法完全預防感染,但仍能有效降低重症與死亡的風險。」
那究竟該如何面對這波疫情?吳昌騰強調,接種建議疫苗與加強劑仍是最基本、也最有效的保護方式,尤其是高風險族群和65歲以上長者,另良好衛生習慣依然是防疫的基石,包括:在人多密閉場所配戴口罩、勤洗手、生病時盡量避免與他人接觸(特別是嬰幼兒與長者)、出現症狀時請儘速就醫以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