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蓮又叫龍骨瓣莕菜,菜市場裡稱水蓮,原為全台廣佈的野生水草,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漸消失視野中,變成瀕危植物,野外原生野蓮難得一見。不過,美濃農友很早就將野蓮移植到農田栽植,將瀕危植物栽培成四季均可上桌的經濟作物,供給全台九成以上的市場需求,造就經典熱炒料理。美濃客庄替台灣保留了原生水草,也把野蓮產業變成當地重要經濟支柱,栽培面積已逾2百公頃。

熱門新聞:

美濃野蓮田成為水雉友善棲地。黃淑玫攝 《美濃湖水雉棲地》提供
美濃野蓮田成為水雉友善棲地。黃淑玫攝 《美濃湖水雉棲地》提供

水雉外型姿態優美,被稱「凌波仙子」,是珍貴稀有的保育鳥類,1865年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Robert Swinhoe)在高雄的水塘濕地首次紀錄到水雉,1941年被台灣總督府公告為「天然紀念物」加以保護。因棲地不斷消失,水雉幾乎快要絕種,30多年前全臺灣只剩下官田不到50隻的數量,1989年被農委會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之野生動物。

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說,早年高雄蓮池潭、左營、內惟有很多菱角田,都還看得到水雉,但濕地不斷被填掉蓋大樓,在1989年時高雄就不復見水雉,因高鐵會經過官田水雉最後的一塊渡冬區,在環評委員的要求下,才租了一塊十五公頃田地營造水雉棲地。到現在臺灣還是有9成以上的水雉都是在臺南的官田這個地方。高雄近年開始進行水雉返鄉的計畫,數量大概是個位數到十幾隻。

鳥友劉孝伸(中)、黃淑玫(右一)拿退休金,租1公頃農土開始營造水雉棲地。《美濃湖水雉棲地》提供
鳥友劉孝伸(中)、黃淑玫(右一)拿退休金,租1公頃農土開始營造水雉棲地。《美濃湖水雉棲地》提供

2015、2016年鳥友劉孝伸、黃淑玫在美濃的野蓮田裡面常看到水雉飛來渡冬,可是到春天就不見了,就想營造棲地讓水稚留在美濃繁殖,2017年就拿自己的退休金,租了1公頃窪地開始做水雉棲地營造,再陸續號召69名集資者加入,種植菱角、芡實、印度莕菜等浮葉植物,果然成功留住水雉在此繁殖。

3年之後高雄鳥會要接手認養,但地主把租金提高2倍多,鳥會覺得不是長期之計,剛好高雄市觀光局想提報美濃湖前瞻水環境計畫,鳥會提出營造水雉棲地的概念獲得支持,中央前瞻水環境的審查委員也認同,2021年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與大灣棲地營造完工之後,就交給鳥會無償認養,招募志工、聘請管理員來管理棲地。到美濃湖渡冬的水雉從最早17隻,到去年77隻,那今年因為颱風水災原因,變成58隻,但幼鳥繁殖數量,歷年從美濃湖水雉棲地孵化且成功逾成的幼鳥合計有102隻,成果頗佳。

美濃當地國小學生也參與推動棲地營造。邱秀梅攝 《美濃湖水雉棲地》提供
美濃當地國小學生也參與推動棲地營造。邱秀梅攝 《美濃湖水雉棲地》提供

林昆海說,復育水雉需要社區支持,就需要利多與誘因,水雉棲地不到兩公頃,水雉會飛到旁邊的野蓮田去覓食,過去農民是不喜歡鳥的,擔心鳥會踩踏破壞農作物,常放鞭炮趕鳥,但因水雉是保育類,所以中央的林保署跟地方農業局有保育類鳥類的「生態給付」辦法,鳥會與產銷班組織生態巡守隊,他們可以領到補助獎勵金。

水雉棲地不用農藥、不用鳥網、不用鼠藥,對鳥類是友善的,農民也可以得到棲地獎勵金,如果水雉在野蓮田裡繁殖成功繁殖,也有繁殖獎勵金,因為種種誘因,農民開始轉變態度。巡守隊也觀察到,其實水雉會吃害蟲,是野蓮益鳥,農友真的慢慢改觀,態度逐漸友善。從第一年可能只有一隻母鳥在繁殖,到現在有10個巢位在野蓮田上,繁殖範圍已經擴張到附近野蓮田。

野蓮農李金洲與李煥生的野蓮田,今年都有成功復育水雉。蕭鈺霏攝《美濃湖水雉棲地》提供
野蓮農李金洲與李煥生的野蓮田,今年都有成功復育水雉。蕭鈺霏攝《美濃湖水雉棲地》提供

2024年1月22日美濃區蔬菜產銷班第18班與鳥會成立「護雉蓮盟」,高雄市野鳥學會理事長莊清富表示,農友每日觀察鳥類行為,協助記錄野蓮田生態,更提供深厚的農業知識,協助水雉所需的水草栽培,高雄鳥會期待成為友善農產、消費者、農民之間的採購橋樑,並回饋美濃社群與生態保育,促成農業地景的永續經營,高雄市文化局與青年局也經費支持「護雉蓮盟」產品包裝設計。

高雄鳥會以適合宅配的專屬包裝提供1,299元的蔬菜箱,內含14包產銷履歷野蓮,每包300公克適合小家庭一餐,每周五結單,隔週二冷藏宅配,產地直送,比賣場划算又新鮮!蔬菜箱共賣出111箱,營收144189元,未來將結合美濃當期物產,將部分野蓮換為等價的友善耕種白玉蘿蔔、木瓜、橙蜜香小番茄或高雄147米等,並有每月不同的食農、生態與客庄圖文創作供民眾收藏。

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說「水雉保育經濟學」逐漸發生!凃建豐攝
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說「水雉保育經濟學」逐漸發生!凃建豐攝

「水雉保育經濟學」逐漸發生!高雄鳥會跟野蓮農的合作設計一個「護雉蓮盟」友善水雉的品牌跟包裝,已賣了111多箱蔬菜箱,也有十幾萬的銷售額,2023年起至今賣了3346包友善野蓮,1包1百塊,有334600元業績。野蓮農用「護雉蓮盟」這個商標去拍賣市場, 2024年出貨數量已逾10萬包。若每包為五兩,每斤拍賣均價約90元,則有2812500元的產值。

林昆海說,高雄鳥會在過程中動員很多民眾擔任志工,成立組織營造水雉棲地,2021年至今參訪的團體人數有8496位,如果用國旅每天消費1千塊來計算,已創造8百萬以上觀光旅遊產值。現在每個月有十多團到參訪水雉棲地,現在已經變成美濃一個很重要觀光景點。遊客參觀棲地,體驗水雉復育工作,也會到周邊店家去消費,順便到美濃其他景點,水雉保育連結社區發展、經濟發展,是一個蠻好的案例。

美濃湖水雉棲地團隊到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保育教育館推廣產品。蕭鈺霏攝《美濃湖水雉棲地》提供
美濃湖水雉棲地團隊到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保育教育館推廣產品。蕭鈺霏攝《美濃湖水雉棲地》提供

水雉復育也成「國際里山倡議」典範,連結台灣與國際保育社群!高雄鳥會、美濃鳥友串聯野蓮農、地方政府及社區組織,成功復育在地水雉族群,同時獎勵友善生態的農作,嘗試擴大棲地面積,打造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農村環境,2023年透過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的申請,順利成為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IPSI)的典範案例。

美濃當地國小學生參與友善水雉的野蓮生產過程。陳柏豪攝《美濃湖水雉棲地》提供
美濃當地國小學生參與友善水雉的野蓮生產過程。陳柏豪攝《美濃湖水雉棲地》提供

林昆海說,高雄鳥會一開始就用生態保護區、國家重要濕地標準經營水雉棲地,從無到有,跟當地社群跟農業互動,是一直在增益,對生態、產業、文化、教育都是正面,希望每個縣市都能推動,最近就有花蓮鳥友回報,發現有水雉腳上掛美濃的識別腳環,創下水雉被觀測到從西部飛到東部首例!牠是直接飛越中央山脈去找新天地嗎?「不知道,都有可能!」

花蓮鳥友發現腳上掛美濃的識別腳環的水雉飛來。陳睿麒攝《美濃湖水雉棲地》提供
花蓮鳥友發現腳上掛美濃的識別腳環的水雉飛來。陳睿麒攝《美濃湖水雉棲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