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蘋新聞網版權聲明

醫生宣告女兒腦死 母親腦中只剩一片空白

李小姐回憶,當醫生開口說出「腦死」的那一刻,她的世界瞬間崩塌,內心像被撕裂一般痛苦,眼前一片空白,耳邊只剩醫生重複的兩個字:「腦死」。回到加護病房,她看到女兒艾比虛弱地躺在病床上,蒼白的臉龐已經不像平日裡那個活潑愛笑的女孩,而是像新聞中久病纏身的病人一般,這讓她幾乎站不住腳,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她坦言,那時醫生的每一句話都像針刺進心裡,她聽得懂每個字,但就是無法真正接受這個事實。

從前一天女兒心跳驟停急救,到第二天醫生宣告腦死,這過程像快轉的醫療劇情節,她的心根本來不及跟上節奏,只能手抖著簽下一疊又一疊的同意書,期盼著奇蹟出現。但最終的結果卻讓她不得不接受女兒已無法醒來的事實。就在她被悲傷淹沒時,她想起女兒曾經說過,「如果有一天可以幫助別人活下去,她願意捐出器官」。

這句話像一盞微弱的燈光,照亮她的絕望,讓她開始思考是否該讓女兒的愛延續下去。然而這個決定並不容易,她與前夫為此起了很大的爭執,對方認為讓年輕的女兒捐出器官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

艾比腦死過世,捐出身上11項器官,讓10個等待器官的病患重獲新生。李小姐提供
艾比腦死過世,捐出身上11項器官,讓10個等待器官的病患重獲新生。李小姐提供

李小姐說,那段時間她的心像被撕成兩半,一邊是不捨與愧疚,一邊是對女兒的承諾與信念。她反覆思考後決定堅持女兒的初衷,讓她的生命用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她知道這個決定需要極大的勇氣,但想到女兒的愛與善良,她相信這是她會希望做出的選擇。最終,他們在痛苦與眼淚中達成共識,讓艾比的器官幫助更多需要的人重獲新生。

李小姐坦言,這不是「放手」,而是讓愛延續。她相信,艾比雖然離開了,但她的生命並未結束,而是以另一種形式繼續陪伴這個世界。每當想到女兒的心跳還在別人的胸膛裡跳動,她就感到安慰,因為女兒的愛已經成為他人重生的希望。

艾比生前慶祝17歲生日。李小姐提供
艾比生前慶祝17歲生日。李小姐提供

醫療團隊盡心盡力 生命在結束的時刻綻放成更大的光芒

器官捐贈的過程中,李小姐目睹了醫療團隊的專業與細心。在榮總手術房外,她忍著淚水,看著醫護人員將女兒的器官一項項取出,心中既痛苦又欣慰。她說:「我看到年紀很小的病童正在接受腎臟移植手術,我告訴自己,如果我女兒的器官能讓這些孩子健康長大,這是對她生命最好的延續。」

李小姐回憶,當時站在手術房門外,腦海中不斷浮現艾比燦爛的笑容與她談論生命工程時的興奮模樣。那一刻,她不禁自問:「這真的是我女兒會希望做的事嗎?」但她隨即告訴自己:「如果她醒過來卻只能靠儀器維持生命,那會是她最不願意的樣子。」

從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到完成手術的那幾天,李小姐經歷了無數次的崩潰與自我懷疑。她曾想像手術過程的畫面會讓人心碎,也曾反覆質疑自己的決定。但最終,她選擇尊重女兒生前的信念,讓她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成為他人的救星。

李小姐透露,艾比最終捐出了包括心臟、腎臟、肝臟、眼角膜等10個器官,成功拯救了10條生命。這項決定不僅讓等待移植的患者重獲希望,也讓李小姐在悲傷中找到了一絲慰藉。

17歲少女艾比捐贈11項器官救了10條人命。家屬提供
17歲少女艾比捐贈11項器官救了10條人命。家屬提供

把愛留在人間 也永遠留在心中

「我不認為自己很偉大,只是覺得如果我們已經用不到這些器官,為什麼不讓更多人活下去呢?」李小姐語帶哽咽地說。「我相信我的女兒會以此為榮,因為她一直是個溫暖且勇敢的孩子。」

然而,面對女兒的突然離世,李小姐的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自責與悔恨。「事情發生後,我一直無法原諒自己。怎麼會讓一個健康的小孩,這麼快就離開了我們?」李小姐說:「回想起來,當初她在求學期間總是感到頭痛、頭暈,明明是那麼微小的症狀,卻被我當作是成長中的小毛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儘管如此,李小姐仍然選擇將愛與希望延續下去。她提到,在器官捐贈過程中,醫療團隊對女兒的尊重與關懷,讓她感受到了一絲安慰。院方細心整理女兒的遺體,並將她放入由其他組織製成的器官模型,確保她離開時仍保持美麗與尊嚴。這份細膩的關懷讓李小姐感到,女兒並非被遺忘,而是以一種完整而有價值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

艾比生前活潑開朗,原本期待透過學測進入成功大學就讀。李小姐提供
艾比生前活潑開朗,原本期待透過學測進入成功大學就讀。李小姐提供

李小姐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器官捐贈的重要性,她說:「台灣目前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超過1萬人,但器官捐贈率卻偏低,甚至協助的殯葬人員脫口而出說從未遇過器官捐贈的。我希望透過我們的故事,能喚起社會對器官捐贈的關注,讓更多家庭勇敢地做出這樣的決定,延續更多生命的希望。」

「當悲劇降臨時,我們都需要時間去接受與療癒。但選擇器官捐贈,不僅讓我們的愛持續存在,也讓生命的價值延伸到更多人的身上。」李小姐感慨地說。她深信,女兒的愛與希望,將透過受贈者的生命繼續綻放,成為其他家庭的新希望。

李小姐的心情在痛苦與後悔中掙扎,無法釋懷對女兒未能及時重視健康問題的懊悔,但她也堅信,這份愛將以不同的方式,繼續在這個世界上閃耀。

艾比腦死過世,捐出身上11項器官,讓10個等待器官的病患重獲新生。李小姐提供
艾比腦死過世,捐出身上11項器官,讓10個等待器官的病患重獲新生。李小姐提供

台灣仍有破萬人等待器捐 ICU醫師曝生死接線員暖心舉動

陳志金醫師日前分享了一個感人的器官捐贈故事,講述了家屬與醫療團隊在這一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他提到,同意器捐之後,病患經過腦判並成功器捐的故事。

但是在腦死判定前一天,病患出現了輕微的「瞳孔反射」,這讓第2次腦死判定未能通過。陳醫師在此情況下詢問病患母親是否有未了心願,並詢問家人是否能夠安心。家人告訴病患,母親和兄姊會好好照顧她,不需要擔心。當晚,病患的瞳孔反射再次消失,似乎是放下了牽掛。

陳醫師表示,這位母親的決定是極其不易的,尤其在面對醫生告知病情時,母親能夠堅定地作出捐贈決定,展現出強大的勇氣。雖然許多家屬需要較長時間做出決定,但這位母親卻能夠早早準備好面對「無常」,並不忍讓孩子受苦,她的行動是母愛的真摯表現。

陳醫師說,在器官捐贈過程中,醫療團隊會陪伴家屬,並進行一系列的儀式,包括「道謝、道愛、道歉、道別」這四道儀式,這不僅是對捐贈者的感謝,也表達了對其生命的敬重和對家屬的慰藉,更通過這些儀式讓器官捐贈過程充滿溫情與尊重。

相關新聞:母忍痛完成子器捐遺願 名醫揭「生死接線員」背後暖心舉動

近5年器官捐贈統計表。壹蘋新聞網製表
近5年器官捐贈統計表。壹蘋新聞網製表

器官捐贈從家人開始 專家呼籲日常溝通助愛延續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副執行長劉嘉琪表示,器官捐贈不僅是個人決定,更需要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她強調,年輕人若有意願捐贈器官,應及早與家人討論,避免突發情況時家屬陷入驚慌與難過,無法做出決定。因此,平時的溝通至關重要,有助於將小愛轉化為大愛。

劉嘉琪指出,並非所有人都符合器官捐贈資格,像癌症、慢性病、嚴重感染或腦部疾病患者通常不適合。此外,衛福部已推出線上簽署系統,可將捐贈意願註記在健保卡或器官捐贈卡上,方便醫療機構查詢。不過,她提醒,即使20歲以上成年人能自行決定,若平時未向家人提及意願,關鍵時刻家屬仍可能因情緒影響而猶豫。因此,器官捐贈需要社會教育與家庭共識,共同推動愛的延續。

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北醫附醫移植中心主任江仰仁。取自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官網
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北醫附醫移植中心主任江仰仁。取自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官網

提升器官捐贈意願衛福部責無旁貸 醫提專業解方

器官捐贈觀念推廣多年,但接受度仍偏低。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北醫附醫移植中心主任江仰仁指出,傳統觀念與政府宣導力道不足,導致許多患者錯失捐贈機會。他建議應將器官捐贈與安寧療護結合,讓病人在生命末期多一個遺愛人間的選擇。目前約有100萬人已在健保卡註記捐贈或拒絕急救意願,顯示善終觀念逐漸被接受,但器捐的重要性仍未受到充分重視,應加強教育與宣導,提升社會接受度。

江仰仁表示,醫院在器官捐贈的執行流程與專業訓練仍有不足,政府應將器捐納入醫院評鑑重點,提升醫護專業能力,提高移植效率。他強調,器官捐贈需個人意願與家屬支持並行,民眾應及早與家人溝通,避免臨終時因不理解而拒絕捐贈。目前台灣等待腎臟移植者逾8,000人,肝臟與心臟需求同樣迫切,江仰仁呼籲政府強化宣導與制度改革,縮短患者等待時間,幫助更多人重獲新生。

艾比雖然離世,但讓10位病患重獲新生,在人世間留下最美的大愛。李小姐提供
艾比雖然離世,但讓10位病患重獲新生,在人世間留下最美的大愛。李小姐提供

李小姐在10月經歷喪女之痛後,這位堅強的女性選擇將自己和女兒的故事分享出去,希望更多台灣人能夠藉由他們的經歷,了解器官捐贈的重要性。她表示,儘管失去女兒的痛苦無法抹去,但能夠將女兒的器官捐出,幫助其他需要器官的病患,對她來說是對女兒生命的延續。她希望更多人能夠理解器官捐贈不僅是一個決定,更是一份愛與希望的傳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壹短蘋|亂哄抬房價能撐多久?國旅跨年煙火房2萬起跳 出國機加酒還有剩